Page 218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218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重檐歇山顶,内设大禹神龛,中间顶部施藻井,如意斗拱层层叠加,如莲花绽放,风雨板开几何形小窗。
如龙桥集楼、亭、桥、庙于一体,增加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木拱廊桥风景化、园林化的杰作。
转型于清代
清初,廊桥最大的特点是在营造技艺和工艺水平上趋于程式化、固定化,且逐步由木拱向石拱转型。
从留存的廊桥看,石拱廊桥的数量占很大的比例,仅庆元留存的清代石拱廊桥就有 20 多座。
这一时期的特点有:廊桥的建设形式呈现多样化。随着清朝社会逐渐安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官府和
民众建造廊桥也逐渐兴盛,建桥工程纷纷上马。这一时期,木拱廊桥营造十分注重追求跨度,建成单孔
跨 36—43 米的木拱廊桥就有张村岙头桥、张村桥、南洋桥、金石桥、角门岭桥 5 座。木拱桥、石拱桥、
平梁桥,各种桥式层出不穷。逐步由木拱向石拱转型。清代 200 多年间,全国建筑桥梁总量比任何历史
朝代都要多,木材的积储日渐稀少,在建材上采用石、砖为基本发展趋势。庆元也不例外,此时 20 米以上,
梢径为 24 厘米以上的大杉木为数不多,且木拱桥要经常维护修理。建石拱桥比较牢固,比较实用,新建
桥梁逐步由木拱向石拱转型。清朝庆元石拱廊桥有 20 多座,没有廊屋的石拱桥更多。更加注重廊桥的简
洁实用。从留存的清代木拱廊桥来看,柱径、檩径、梁枋变小变细,一些不必要的斗拱全部消失,清朝
木架构造的简化、细化及砖石的广泛采用,都在廊桥上得到反映。以黄水长桥为例,全长 54.9 米,桥面
阔 5 米,拱跨只有 17.45 米,引桥加长,有廊屋 21 间,是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廊桥。又如后坑桥,
桥面用花砖铺砌,有舒适感。
庆元以及浙南闽北的木拱廊桥具有历史连贯性,自我形成、发展的脉络清晰,有着自身的独立发展
体系。这种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赞同和认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云根就此撰写专题
论文,系统阐述独特观点。
第二节 建筑特色
木拱廊桥结构
木拱廊桥主要由拱架和廊屋两大部分组成,其主要技术含量和科学价值集中表现在拱架部分。木拱
廊桥的拱架,主要由纵向梁木三节苗、五节苗和横向梁木大牛头、小牛头等木构件拼装组合而成,它的
形态和构造原理很像篾工编簸箕、编箩筐的结构形式,“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通过木构件的纵
横相贯,穿顶别压,相互承托,逐节伸展,最后达到完整与稳定”,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荷载效果,
所以,有人称之为“编梁木拱桥”。由于木拱架的结构形式和力学原理与《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十分相
似,学界也有人称它为“虹桥式结构”。整个拱架不用一钉一铆,木构件之间完全采用传统的榫卯技术连接,
体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
庆元人把木桥上的纵向梁木称为“苗”,也叫“苗梁”。所以,所谓“三节苗”“五节苗”,实际上就是三节梁、
五节梁,“剪刀苗”“桥板苗”就是指剪刀梁、桥板梁。另外,三节苗不是指三根梁木,而是指三排梁木通
过两个节点的连接,由溪流的此岸到达彼岸,就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唐寰澄所说的“第一系统”。五节苗
是指五排梁木,通过四个节点的连接,与三节苗穿插别压,最终由此岸到达彼岸,也就是唐寰澄所说的“第
二系统”。三节苗、五节苗的所有连接点全部通过方形横梁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方形横梁叫“牛头”,连接
三节苗的两根横梁叫“大牛头”,连接五节苗的四根横梁叫“小牛头”。
木拱廊桥榫卯技术
榫卯技术是指传统木器中两个部分结合的地方采用榫卯的方式进行连接,突出部分叫“榫头”,凿空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