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P. 45

·10·一带一路:天台山与中外文化交流史



                       岩;支道林昔葬此山下。”
                           千佛洞的洞窟依天然山势凿造而成,大小两窟毗连,大窟的正中雕释
                       迦坐像,右侧列千佛 6 区,左侧列千佛 4 区,共有 10 区,分别表示东、南、

                       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等 10 个方位,每区纵排 10 小
                       龛,横列 11 小龛,每区正中约占 9 小龛的位置雕一大龛,中有一佛,膝
                       两侧各雕一胁侍,10 区共 1020 龛,计佛 1040 尊。洞侧有一小窟,也有

                       石雕佛像 35 尊,未曾贴金塑身,系本色的南朝艺术杰作。
                           马德博士认为:新昌大佛与千佛洞石窟应该与昙猷有一定的关系,昙
                       猷去天台山之前曾在此住过一段时间,大佛的镌造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
                       了昙猷及敦煌的影响;还有于法兰的弟子于道邃也是敦煌僧人。因而有人
                       将新昌佛教艺术称之为“浙江的敦煌”,新昌石窟应是在敦煌僧人的影响

                       下创建的。马德博士在天台山考察一周,写下近八千字的《敦煌高僧昙猷
                       踪迹寻访记》(详见“佛教网”)与《敦煌高僧昙猷与浙江佛教》(刊《敦
                       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两篇文章,弥补了天台山与敦煌佛教的研究空白。

                           马德博士是依据《高僧传》《嘉泰会稽志》《天台山方外志》的相关
                       记载来考察的,这些史料都是记载昙猷自今新昌石城山至天台赤城山,并
                       无到宁海开山的记载。因而马德博士也未赴宁海、三门等地考察。而《嘉
                       定赤城志》还记载昙猷开山的足迹涉及今宁海、三门县一带。宋《嘉定赤
                       城志·寺观门》载:“寿宁寺,旧名白水庵,晋义熙元年(405)僧昙猷建。

                       旧时猷自海乘槎至,卓锡泉涌,故以为名。”
                           据宁海地方史学者童章回先生《白峤港与寿宁寺》                         a  一文研究:晋义
                       熙元年(405),天竺(古印度)僧人昙猷乘枫槎(枫树制的筏)从海上东渡,

                       进三门湾白峤港登岸,上岸后,枫槎飘搁对岸,至今称枫槎山(在港头寺
                       对面)。当时,昙猷感到口干,四周没有淡水,昙猷以禅杖戳地,白泉涌
                       出,遂建白水庵。寺前今尚存昙猷石和白泉井二古迹。白泉井高出地面 1.5
                       米左右,但常年不干枯,村民也以此井做食用井。白泉井又名洗肠井,相
                       传昙猷之母怀胎,时经葱园,秽臭犯胎气,饮了白泉井的水,能除去秽气。




                           a 载《宁海史迹考》,宁波出版社,2014 年版。











          正文.indd   10                                                                      2017/10/31   15:00:57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