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开化古籍丛书之二:皇宋事实类苑(1—39 卷)
P. 193

· 188  ·  开化古籍丛书                                      《皇宋事实类苑》卷第十八           · 189  ·






 或可以变异废。上帝之祭,乃祭之大者,恐不宜如此。”上以为然。
             九宫贵神
 祭太社
                  九宫贵神,始天宝初,术士苏嘉庆上言,请置坛,明皇亲祠。及王玙为相,
 太祖初有事于太社,时国初坠典多或未修,太祝文亦亡旧式,诏辞臣各撰  又劝肃宗亲祠。太和中,监察御史舒元舆论列,遂降为中祀。会昌中,李德裕
 一文誊录,糊名以进。上览之,谓左右曰:“皆轻重失中。”犹御笔亲点一文曰:  为相,复为大祀。宣宗时,又降为中祀。乾符中,宰相崔彦昭因岁旱祷雨获应,
 “惟此庶乎得体。”开视之,乃窦仪撰者。文曰:“维某年太岁月朔日,宋天子某,  遂升为大祀。 《春明退朝录》。
 敢昭告于太社,谨因仲秋、仲春,只率常礼,敬以玉帛一元大武、柔毛刚鬣、

 明粢香萁、嘉荐醴殽,备兹禋瘗,用伸报本,敢以后土勾龙氏配神作主。惟神  郊庙读册回班
 品物赖之,载生庶类,资以含弘,方直所以著其首,博厚所以兼其德。有社者
 敢亡报乎?尚享。”遂诏议定其仪注,公以开元礼祭,酌于三代之典,继以进  故事:郊庙读祀册官,至御名,必起。上至郊宫更衣,诣坛下,百官皆回
 熟之际,作雍和乐。太社之馔自正门入,配坐之馔自左闼入,皇帝诣罍洗之仪,  班迎向。英宗皇帝初告庙,诏读册官毋起,及诣坛下,又诏百官勿回班,所以
 并如圆丘,事具本式。诣太社樽所,执樽者举幕,赞酌醴殽。太常卿引皇帝于  见事郊庙之精意也。 《渑水燕谈》。

 太社神座前,捧爵跪奠,太祝持版进于神座之右,西向跪读祝文。 《玉壶清话》。
             醮祠御宝
 两制摄事
                  真宗皇帝严于醮祠之事,其奏章则用昭受乾符之宝。其后大内火,宝亡,
 京师春秋社祭,多差两制摄事。王仆射珪为内外制十五年,祭社者屡矣。  止用御前之宝。庆历中,下学士院别制,其文曰“皇帝钦崇国祀之宝”,醮祠
 熙宁四年,复以翰林承旨摄太尉,因作诗曰:“鸡声初动晓骖催,又向灵坛饮  则用之。 《东斋记事》。
 福杯。自笑治聋不辞醉,明年强健更须来。”是冬,遂参知政事。 《东轩笔录》。
             朝献朝飨
 祠太一

                  上亲郊,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
 太宗时,建东太一宫于苏村,遂列十殿,而五福君棋二太一处,前冠通天  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室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
 冠,服绛纱袍,余皆道冠霓衣。天圣中,建西太一宫,前殿处五福君棋太游三  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盖有所
 太一,亦用通天绛纱之制,余亦道冠霓衣。熙宁五年,建中太一宫,内侍主塑  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惟太清宫、太庙则皇帝
 像,乃请下礼院议十太一冠服,礼院乃具状,请如东西二宫之制,太一尽服通  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

 天绛纱。有言亳州太清宫有唐太一塑像,上遣中使视之,乃画王者衣冠,遂诏  余皆谓之“祭告”,惟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
 如亳州之制。      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
             皆为正祠。 《笔谈》。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