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7 - 开化古籍丛书之四:春秋经传类对赋等
P. 377

· 372  ·  开化古籍丛书                                            《桐山老农集》卷一        · 373  ·






 衢守崔侯镇御开化,叔载尝从,予时避寇山中,又不及识叔载,遂以为歉。忽  其所以不分之故,未得也。至正甲午夏,友人程思齐为予道其事,且致郑君之
 徐景顺持手卷来曰:“此光霁堂诗也。”叔载取黄山谷所称周子者名其堂,求予  言曰,同心堂之傍,新作燕居之堂名曰师俭,求予为之记也。思其人而不见,
 之发挥也。观其堂,皋董二君记之矣,予复何言。虽然予不识叔载,而叔载求  今乃得记其堂之成,亦足以慰其所思矣。尝谓汉史功臣表云:大侯不过万家,
 予文,皋董亦有未言者,予固不辞也。予闻光风,宋玉所谓转蕙者也。夫风无  小者五六百户,其后数倍,富厚如之,子孙骄逸,遂至亡国。又读萧何传言,
 形色之可求而谓之光者,盖春风也,春风吹拂万象生色则光矣;霁月者无所云,  何不广田宅,尝曰:子孙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然后知骄之不如
 夫月有形象之可见而谓之霁者,盖明月也,明月在天云翳不起则霁矣,是天地  俭也。何佐高帝定天下,何求不得而为此言。诚以田宅之不足恃也,人莫不欲
 之光风霁月也。若夫恻隐之发亲亲仁民而爱物者,动之端仁之施也;自明其德  田宅而不可以多也,多则生骄,而为子孙之累,是故不若以俭。舜,禹,大圣
 万善具四德全者,静之基德之明也,是人心之光风霁月也。以吾心之光霁合天  人也。舜称禹曰:克俭于家。俭者治家之法,萧何之言盖有所本矣。遗之以田

 地之光霁,黄氏可以谓善言德行矣。今叔载之名堂也,其有意于周子之学乎?  宅者,以利言也;遗之以俭者,以德言也。以利,未有不废者也;以德,未有
 苟有意焉。四端之发则扩而充之以求仁,旧染之污则日日新之以明德,而后周  不昌者也。以利若彼,以德若此,后之人可以鉴矣。今观郑氏家范,男子衣资
 子之光霁可几也。不然以是名堂而无以称之,则风有时盲,月有时晦,而光霁  岁一给,女子笄饰止于银,食不过鱼肉豆乳,衣不过绫罗纻丝,是能俭也。守
 之名虚矣。循其名以求其实,使是名不为虚设,予有望于叔载焉。予不识叔载,  先业至于九世,是子孙之贤也,与汉功臣子孙骄而失国者正相反也,则郑君之
 因堂名而想其人;叔载不识予,读予文而知其可以神交于千里之外,何必相识  名堂,深得师萧何意,所以九世不分者,由是其故也。予又闻,唐公艺九世不
 而后为不歉也。     分,以其能忍也;今郑氏九世不分,岂非以其能俭欤?予因喜闻而乐记,以慰

             予之思。
 江仲和墓田记
             修开化县学记
 墓祭,非古也,而亲之遗体在是。因其遗体之在是也,为之室屋以奉之,
 为之牲酒以祀之,置人以守之,给田以赡之。盖后人以义起之也,以义起之而  上即位之明年,诏有司,申教化,励学校。时汴梁张侯潜令开化几载,朔
 不悖于礼,所以因承之久而不可废也。予尝与江仲和铭其父之墓矣。一日告予  望率诸生拜殿下。退揖,诸生坐,且申教:曰孝子事父,当然。曰忠臣事君,当然。
 曰:“予将于先人墓下营生穴作庵以奉先祖以下之亲,拨三都所有田若干亩于  曰义以别夫妇。曰信以交朋友。曰友以笃兄弟。学以明伦者,若是,期毋弛也。

 庵中,付亲派子孙收掌,永为子孙修葺庵宇之资,他派无与焉。子为我书其事,  诸生益趋于学。教谕缙云施登请曰:教则然矣,而兹学修未十载,瓦脱不蔽风
 刻之石以示后人。”予谓仲和之志可谓嘉矣,一念之顷不忘其亲,割田造屋为  雨,墙壁日 剥,庖舍塌委地,门户窗楯器用顿缺,不究不图惧不能安神处学
 久远之计,于其生之日已完矣。世之人往往汩于尘俗不知为身之计,死之日子  者。张侯曰:然。谋之监县塔布台,主簿讷古伯,典史孙复元,皆赞其成。命
 孙或不能继,遂为馁鬼者,视仲和不侔矣。夫墓祭,后人起而合于义者也,仲  诸生分任斯役,输木佣工咸乐趋之。遂彻其瓦之破者,增其缺者,易枋桷之朽者,
 和之为如此可嘉矣。故书而俾之刻石云。  涂丹垩之移落者,甃地之隆陷者。建厨屋二,筑墙堵十有九,檠二十又四,俎
             十有二,钟鼓各一,几二,勺篚五,凡学之具器故所无者悉具。春秋释奠莫不

 师俭堂记        精恪,承事神人以和学,是用兴噫,明教饰学,张侯于斯可谓能称诏旨矣。因
             来求记遂为诗曰:
 予尝闻,婺之浦江有义门者郑氏,合族以居,九世不分。思欲见其人,求  生民之初,颛蒙睢盱。僛僛若酣,颠倒走趋。孰醒而作,呼使之觉。笃生圣人,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