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品读三门——民俗三门
P. 53

č́ĎԮӵЌ޹        8. 上鲍木偶戏
 舞蹈《小蜜蜂》表达劳动人民反封建反压迫、争取民主自由和渴望通过勤奋劳动
                č̾Ď৥ൎძჷ
 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较好地配合了革命斗争的需要。
                铿锵、铿锵、锵锵啋。
 虽然它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但对我们回顾历史、研究封建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时期
            “走过一山又一山,前面到
 的社会文化及民间舞蹈具有较大的历史参考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该舞蹈逐渐淡出
            了凤 凰山,凤 凰山上百 花
 舞台。1990年,入编“六五”跨
            开,缺少一枝白牡丹。”
 “七五”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
                一个说唱艺人坐在一只
 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
            篾箱上正在表演上鲍木偶
 江台州卷》。2007年,在浙江省
            戏。冬天的乡村晒谷场寂寥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重新挖
            而冷清,却因一场木偶戏的
 掘、整理,在亭旁小学建立了
            到来而变得热闹,那种带着
 传承基地。2010年,被列入台
            地方特色的流水腔,或婉转,或清丽,或高亢,艺人手上的木偶水袖飘舞,袅袅娜娜,
 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
            观众如痴如醉。
 录,使这一珍贵的传统舞蹈得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乐府杂录》载:汉高祖在
 到较好传承保护。
            平城为匈奴单于冒顿所围,谋士陈平造木偶美人运用机关舞于城上,遂解平城之围。
            由于木偶退敌有功,刘邦便将它藏于宫中。后来,艺人把木偶当成戏具由人操纵演出,
            由此产生了木偶戏剧种,流行于民间。因材质和道具不同,逐渐衍生出提线木偶、杖头
            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戏等各种流派。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朝廷迁都临安,木偶戏随着艺人南迁流入江浙。上鲍木偶戏

            就是在南宋时期开始,并一直传承至今。
                č̿Ďၜඌੀஊ
                上鲍木偶戏属布袋木偶,民间俗称“独脚戏”。上鲍木偶人物形象特殊,只有上半
            身,下半身是一只操纵的手,状似独腿,“独角戏”之名形象生动。上鲍木偶戏是一种民

            间说唱戏曲,一般由两人共同表演。场地要求简单,堂前、道地、晒谷场、祠堂均可演
            出,只要有一块空旷的场地即可。演出时,在一张八仙桌上放置篾箱,扁担竖插,小舞
            台一搭便可开始。主演艺人坐箱子上,右脚踏大锣、小钹;右手打小鼓、小锣;左手食
            指套木偶头部、大拇指和另三指分别套布袋袖子,作为木偶左、右两手,利用手掌与五

            指的摇摆或晃动,来控制木偶的头、身体与肢干。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作,
            可细腻地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动作情态,做出点头、摇头、转身、沉思、对谈、行走、奔
            跑、跳跃、抛接、厮打等行状。手、脚、口、眼并用,唱、做、念、打、敲一身兼任。

 ·参加文艺演出        另一人负责吹唢呐、拉胡琴配乐及女声配唱(缺人时主演艺人同时扮唱男女声


 46 | 民俗三门                                                             第一篇  非遗瑰宝源流长 |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