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南院乡志
P. 86
第六章 农 业
在主要作物品种:
水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引进中、高秆早稻,有503、南特号等。60年代到1977年引进推广矮
脚南特号、珍珠籼等品系。1979年后,单季晚稻老品种被杂交良种取代。杂交稻成为单季晚稻当家品
种后亩产量大幅度提高。近年根据南院高海拔、多冷水田的自然条件,引进和发展有机红米种植,获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010年稻谷播种面积3118亩,总产量1097.5吨。
番薯 明代从福建引入。刨番薯丝晒干长期为泰顺农民的主粮。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种植杂交
水稻后,番薯失去主粮地位。番薯品种按表皮颜色分为红、黄、白三中。民国时期有台湾红、台湾黄
等。20世纪70年代从福建引进新种。目前南院一带种的多是瑞薯和紫薯等品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
前,番薯充当人民的部分口粮,同时兼作动物饲料。如今,番薯主要用作加工淀粉、番薯干,少量以
鲜薯直接上市交易,已成为休闲食品和加工原料。2010年播种面积1004亩,总产量342.4吨。
马铃薯 清末民初传入。俗称洋芋、江西芋、花生芋、芋卵仔。依表皮颜色分白皮、红皮、黄皮
三种。生长期短(80天至100天),宜于单季稻和番薯的前茬轮种作物。是农民既可充粮又能当菜的
优良食品。
小麦 大麦 南院一带种过的小麦品种有浙麦1号、浙麦2号、杨麦1号和尚麦(光头麦)等一般
而言,小麦比大麦种得多些。杂交稻推广后农民口粮基本过关,大小麦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大麦,又
称大元麦,南院一带有种过六棱大麦早熟3号、舟麦1号等品种。
玉米 俗称“苞萝”。历史上,南院一带对玉米生产一直“认识空白、技术空白”,偶尔有种些
低产量的老品种,供爆花或鲜食用。20世纪80年代初一度推广玉米种植,推广品种主要有甜玉2号、
丹玉6号、丹玉13号、苏玉1号、中单206、夜单12等。1990年提出“要重新认识玉米,要像对杂交稻
那样来认识”,镇农机站推广套种玉米,因干旱、水灾,单产仅68.30公斤。1991年亩产112.70公斤。
1992年“番薯园套种玉米开发示范项目”被列入市“丰收计划”,套种亩产148.56公斤。1996年后种
植面积逐渐减少,农民有种春、夏、秋玉米,大多在田边地角小面积种植或在园地上套种。
大豆 又称黄豆,俗称“田塍豆”。种植历史较久,品种有八月黄、九月黄、大冬豆、生毛豆、
乌豆等。有在旱田单种或在番薯园套种,也有在水稻田岸(塍)上穴种。20世纪70年代后又引入推广
五月拔、六月拔、矮架早、兰溪大青豆、泰兴小黑豆等。主要用作加工、日常蔬菜及饲料辅料,少部
分作为鲜食上市。
其他杂粮 蚕豆(茴豆)、豌豆、绿豆、赤豆、饭豆、荞麦、高粱等杂粮一般多在房前屋后或田
边地角小面积种植。
南院粮食种植情况,据1960年3月统计资料,毛垟公社粮食种植面积4714亩,亩产1055斤,总产
4972401斤。1978年后,单季晚稻老品种被杂交稻良种所取代。粮食单产和总产都有较大提升。1991
年,粮食及大豆播种面积5290亩,亩产251公斤,总产1327吨。21世纪后,粮食生产基本稳定,2010
年播种面积4678亩,总产1503.50吨。
经济作物 有史以来,农民均以种粮为主,经济作物只在一些零星土地少量种植。20世纪80年代
后,调整农业结构,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出现了许多种植专业户。
油菜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植面积不多,产量不高,少量上市,一般农民自食自用。20
61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