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0 - 南院乡志
P. 90

第六章 农 业


                    山区农民刻苦耐劳,这是种蔬菜、占市场的原始资本,政府下一步要努力培养一批善管理、开拓
               创新意识较强者为蔬菜生产专业户,为南院高山蔬菜闯市场、创品牌。







                                               第四节  生产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南院乡农业技术低于沿海平原地区平均水平。县里虽设有农业推广所,

               亦碍于条件,作用甚微。
                    1987年,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杂交水稻制种与繁种、水稻施用稀土技术、冷水烂浸田
               垄畦法栽培、旱地秋玉米套种等试验研究项目先后取得成果。上述成果在南院乡推广,在增产粮食等

               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颁布,南院乡域调整种植结构,从“一熟制”向

               “多熟制”、“传统型”向“市场型”、“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开展“一优两高”农业单产试
               验,引进泰国重米、香优糯、甘薯等新品种,举办使用高效、低毒、安全农药培训班,取得较大成效。
                    1996年,县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推动镇域农业先

               进适用技术发展。
                    2008年5月,南院乡农技综合服务站成立。

                    栽培技术
                    水稻  1990年前,主要在播种育秧和大田移栽两方面进行技术改进。
                    历史上育秧多采用水育,成苗率低。1956年改进育秧技术,播种前先做好种子晒、筛、选(用

               盐水或泥水)、消毒、催芽工作,改水秧田为半旱秧田。1983年改用地膜育秧。之后推行浸种催芽技
               术。1994年后推广旱育秧技术和塑料软盘旱育抛秧技术。
                    早年,传统高秆品种大株稀植,行株距4×35厘米,丛插10—12株,亩插5000丛。1955年推广小

               株密植,1980年代杂交稻种植后行株距23×20厘米或26×23厘米,丛插有4—5株分蘖苗的一粒谷种,
               亩插1.10万—1.40万丛。2005年开始推广单季晚稻“五改技术”,即:改品种,如中浙优1号、中浙优
               8号;改播栽季节,由迟播迟栽改为适期早播早栽,发挥早发优势;改种植密度,改适当密植为少本

               稀植;改施肥方法,注重增施有机肥,注意根据目标产量、品种特性和土壤供肥力确定合理用肥量,
               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穗粒肥比例;改水分管理,改长期灌水为短期灌水,改深灌为浅

               灌,改全生育期以田面建立水层为主为田面湿润为主。
                    番薯  ①选种越冬。立冬前后未下霜前择晴天挖薯,选用无病虫害、大小适中的夏薯或秋薯,在
               向阳避风干燥的山边挖设壁洞贮藏种薯。②育苗与扦插  春分至清明间选晴暖天气,做好苗床,施足

               基肥再下种。20世纪70年代推广塑料薄膜育苗。农民习惯于晴天将地整成深沟高垄,施入栏肥做基肥
               然后扦植。一般在立夏开压,小满旺压,芒种扫尾。大田一般亩压1600株,山园亩压2000株。③田间



                                                            65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杭州聚文斋文化传媒 尺寸 285*210mm 版心 232*164 正文 10.5P 方正书宋 44 字 *35 行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