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8 - 泰顺县文化志
P. 488
第十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 ·425·
县的时间大约在清代中叶,主要分布在泗溪镇与大安乡一带。蓝印花布通常为单色,但也有
夹缬或灰缬的工艺。作为一种古老手工印染织物,蓝印花布朴拙典雅的古典韵味而深受人们
的喜爱。该项目于2012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风药酒制作技艺 泰顺县自古就有用药酒烹制家禽进补的习俗,风药酒以民间自行采集
的山草药和自家酿造的米酒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既具保健又有治疗效果,还可作为烹饪中
的调味。药酒酿制需要用到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药材,不同地方药材配伍不尽相同。草药酒
酿制技艺对研究民间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项目于2012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
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圆木制作技艺 箍桶手艺早在宋代既已传入泰顺县。箍桶匠人的产品通常是挑到集市上
出售,也有挑着担子走村穿户叫卖或现场为人制作、修理木桶。从造型上看,木桶的结构大
致可分为三类:内弯式、外凸式和直壁式。木桶的制作工艺、形体结构都有其显著的特征。
它结构稳固,日常生活中用来盛放和搬运,有良好的存储功能和防物品遭碰撞的作用。该项
目于2012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豆腐娘”制作技艺 “豆腐娘”是县境北部黄桥一带农家一道名菜,在当地几乎家家
都会做豆腐娘。其制作程序:首先将黄豆洗净净泡,放入石磨,磨成糊状,将葱末、姜末用
油炸出香味来,再把豆糊倒进锅里慢慢地煮,这样煮出来的“豆腐娘”味道鲜,营养价值很
高。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泰顺小吃 泰顺小吃亦被称为“绿色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泰顺小吃尤以品种繁
多、风味独特和合理健康著称,它是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泰顺小吃采用当地新鲜
的食材,制作方法精湛、做工讲究,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代表性的小吃
有米面层、婆饼、土豆饼、地瓜粉、黄花糕、特色腊兔肉、泥鳅汤等。该项目于2014年被市
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锡器制作技艺 锡器从清朝中期开始盛行,几百年间为境内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
多便利。打造一件锡器制品一般需要经过化锡、倒模、裁剪、定型、焊接、抛光等工序。锡
打造器具分为两类:一类是工艺品,一般为祭祀用具和摆件;第二类是日常生活器皿。该项
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弹棉花技艺 弹棉花又称“弹棉”,是县内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传统的手
工棉被制作要经过打散、铺匀、磨盘、上纱网等数道工序。旧时,当地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
和工匠因生活所逼,外出从事弹棉花行当,被称为“弹棉郎”。弹弓长短不一,弹棉花师傅
用木榔头敲击弓弦来蘸取棉花,再弹使棉花蓬松。手工弹制的棉,洁白柔软,持久耐用。该
项目于2014年被市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统红酒酿制技艺 泰顺县红酒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其每道工序讲究精工细作,具有
很高的技术含量。红酒以大米、糯米或黍米为原料,加入麦曲、酒母边糖化边发酵而成,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