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天台山佛教史》
P. 19
绪 言
佛教于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主要在中原一带活动,南方僧人和寺院很
少。直至六朝,中原战乱,僧徒向南流徙时,江南佛教才兴盛起来。值得注
意的是,天台山却早在东汉三国时期,便有了寺院和僧人活动。据专家考证,
这是因为少数印度僧人当时乘船从海上来到东南沿海一带弘法。康熙《天台
县志》记载:“资福寺,旧名清化,赤乌二年(239)建。宋治平二年(1066),
改兴化。隆兴(1163-1164)初,改资福寺。”可见资福寺是我国南方最早的
寺院之一,比佛教圣地五台山建寺的时间还早。
明代释传灯在《天台山方外志·山名考》中说:“(天台山)始于刘、阮
名传,后因孙公赋显。”这话是对的。六朝宋刘义庆在《幽明录》中载:汉永
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后遇二仙女,将其邀入
洞中成亲。半年后返乡,乡邑零落,已历十世。晋代大文学家孙绰作《游天
台山赋》,掷地金声,天台山从此名声大显,高僧高道,纷纷慕名来居。
天台山的佛教发展情况,概括地说,可归纳于 4 个时期。
第一、六朝隋唐时期是天台山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首先是天台宗。章安灌顶在《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记六朝陈太建
年间,智者大师在金陵时因感慨当时座下“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化道难行,
反妨自行。”于是决心归隐。他选择归隐的地点是天台山。他曾说:“闻天台
地记,称有仙宫,白道猷所见者信矣!《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之言得矣!
若息缘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他所说的地记,是指孙绰的《游天
台山赋》和顾恺之的《启蒙记》等。《启蒙记》在注《游天台山赋》中,曾谈
到天台山有双阙、琼楼、瑶林、醴泉等,仙物毕具。
智者带领一批弟子来到天台山,创建道场,讲经说法。后来分别得到陈
宣帝、陈少帝和晋王杨广等在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相继建立道场 12 所,从
而使天台山的佛教事业得以创立。智者在天台山广宣讲《法华经》、《维摩经》
等,并总结自己的修持方法,写成《摩诃止观》一书。后经弟子章安、智威、
慧威、玄朗、湛然等加以发挥推广,形成了中国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宗
风播及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地。唐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入唐求法,
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教义。后回国,以比睿山为中心传布宗旨,
成为日本天台宗始祖。后日僧圆仁、圆珍又先后入唐,在学习天台宗的同时,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