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天台山佛教史》
P. 23
多次在天台赤城山一带讲学。后来受到元顺帝的赏识,敕为复兴玉泉寺祖庭。
元代,为避乱而来天台山隐居禅僧较多,主要有华顶的先睹、光菩萨等。
明洪武二年(1369),昙噩以禅宗高僧召至说法,不久受诏住持国清寺,
又易教为禅。昙噩年高学懿,日本国王倾慕其道法,屡次发疏迎请,然始终
不赴。国王曾与左右谋划,准备劫持而去,但未遂愿。明时著名禅僧尚有国
清寺心泰、如通,万年寺马公,石桥庵圆珂等。
清代,著名禅僧有超恒,居华顶天柱峰延寿遗址,传临济正宗,曾剌舌
血写《华严经》一部。国清寺达珍(宝琳)及其弟子耀冶、再传弟子通朗、
通静,均擅文才,各有《语录》行世。此外,还有华顶山超潜(梅谷)、荻洲,
万年寺化霖等,亦负盛名。
第四,近现代是天台山佛教由衰转盛时期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不平等条约,大力弘扬天主教、基督教,
并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据点。它们有军事、经济、政治作为后盾,有系统的
教义和严密的组织,并有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作为先导,因而对中国佛教的
发展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同时,清末,以湖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为
首的官僚,提出“中学(儒教)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采取极端的
排佛政策,企图没收各地佛寺的财产,以兴办各种学校,即所谓“寺业兴学
运动”。这一运动,得到一批人的拥护。于是全国寺院的存在受到了严重的威
胁。天台山的佛教发展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渐趋衰微。县城和乡村均有基督
教徒活动。他们宣传“上帝唯一”,排斥佛教。于是,各地寺庙,香火渐趋衰
落。许多寺庙倾圮或失火后,无人重修。华顶山七十二座茅蓬大多倾废。留
存的寺庙也香火零落,僧人的衣食得不到保障,纷纷星散。
就在佛教濒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同治五年(1866),以杨文会(1837-1911)
为首的一批有学识之士,深感爱国兴教(佛教),与外道抗争,是当前佛教界
的重要工作。于是,在南京设立金陵刻经处,刊刻净土、天台、三论等主要
经典。他又通过在旅英期间结识的日本僧人南条文雄(1849-1927),搜求中
国已经散失而日本尚保存的经典,重版行世。在杨文会等人的努力下,中国
近代佛教事业在此西方外教的抗争中有了起色。
天台宗的谛闲大师(1858-1932),是佛教革新运动的首领之一。他积极
主张兴办学校,培育僧才,曾任南京僧师范学校校长兼总监,又创办观宗研
究社和观宗学会,专修天台教观。他到处讲经说法,足迹遍于大江南北,曾
数次来天台山国清寺祖庭传戒,并发动弟子和信众重兴万年禅寺。他的大弟
子宝静、静权等,都在天台山弘法和隐修,使得天台宗在天台山和国外继续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