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天台山佛教史》
P. 20
兼习密教。回国后,形成根本大师(最澄)、慈觉大师(圆仁)、智证大师(圆
珍)三个流脉的“台密”。
在天台宗弘扬的同时,禅宗也开始在天台山安家。最早传入天台山的是
“牛头禅”(源于建康牛头山)。遗则受牛头山慧忠法,至天台佛窟岩盖薜荔、
荐落叶以居,传牛头禅 40 余年,人称“佛窟学”。后来,日本高僧最澄来天
台山向道邃、行满学天台教义时,并从禅林寺翛然受牛头禅法。禅宗临济宗
的普岸得百丈怀海传,大和七年(833)来天台平田院营构丈室。八年,建平
田院。开成(836-840)中已是大道场(即万年寺)。唐时出入天台的神僧,
为数不少,高僧一行(683-727)先习禅,后学密法。因编《大衍历》来国清
寺访求师资。禅宗沩仰宗的大师灵佑游方至国清寺受戒,与寒山、拾得相遇,
并受他们的指导。据学者研究,沩仰宗教理中的“自性清净”思想,就是得
之于寒、拾二位大禅师的真传。
净土宗的兴起,几乎与天台宗同时。早在智者大师所著《净土十疑论》
中,即引用净土《往生论注》。在《法华玄义》卷六中,智者曾称赞四种净土,
特别是常寂光土,是最美妙的净土:“娑婆琉璃为地,坦然平正,诸台楼观,
众宝所成,纯诸菩萨戒处其中。”他在将示寂时,“唱无量寿佛及观经百题,
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
悔,当得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又曰:‘吾诸师友侍从
观音,皆来迎我!’言讫跏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天台山方外示·高
僧传》)灌顶临终,“诫弟子毕,忽起合掌,称阿弥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同上)居天台山隐修的台宗九祖,都是台净兼修的。这种情况,宋明以后,
更加明显。
第二、五代两宋时期是天台山佛教的全盛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天台宗的学徒受到四众的普遍赞仰。当时,除了南方盛
传天台宗外,北方五台山,亦有湛然的法裔志远(768-844)在弘扬天台宗,
受学的人很多。唐末,天下大乱,人心不安,天台宗的发展一度受到影响。
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钱镠建吴越国,国号天宝。钱氏祖孙数代,均
信奉佛法。天台在其辖境以内,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五代时,天台宗共传三
祖(清竦、羲寂、义通),至羲寂而大盛。
一次,吴越王钱弘俶因览玄觉禅师《永嘉集》,书中有“同除四住,此处
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句,便问国师德韶。德韶说:“此是教义,可
问天台(羲)寂师!”钱弘俶便召羲寂至临安解答。羲寂在解答教义后,还指
出原文的出处,说:“此出智者《妙玄》。自唐末丧乱,教籍散毁,故此诸文,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