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天台山道教史》
P. 45
四、简事。认为修道者应不为物累,“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
识事之有当,不任非当之事。事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毙于形神。
身且不安,何情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
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
五、真观。即要善于洞察事物,不为外物所迷,不为尘世所累。
其关键是无欲,不生得失之心。他说:“前虽断简,病有难除者,且依
法观之。若色病重者,当观染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终无色事。
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妄,妄心空想,谁为色主?经云:色者,全是
想耳!想悉是空,何有色耶?”
六、泰定。就是“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是在私欲俗念完全消
尽之后所达到的境界。他认为泰定是:“尽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习
静之成功,持安之毕事。”修道者要做到“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
无求,寂泊之至。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他还认为:定能生慧,但修
道者应当做到“慧而不用”。他说:“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
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适今有,故曰天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
迷,澡雪柔挺,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
慧。慧既生已,宝而怀之,勿为多知,以伤于定。非生慧之难,慧而
不用为难。”
七、得道。得道的标志是形神统一。他说:“道有至力,染易形神。
形随道通,与神为一。形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
形与之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而
无害,对日月而无影,存亡在己,出入无间。”修成出神人化、长生不
老的“真身”。
“坐忘”说,初见于《庄子·大宗师》,后经魏晋玄学与道教加以
发挥,如道经《洞玄灵宝定观经》即讲定心,“灭动心不灭照心”。南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