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天台山道教史》
P. 42
9
言而信,无为而成。无为之旨,治国之道也。” 睿宗听了叹息道:“广
成之言,即斯是也。”承祯固辞回山,睿宗乃赐宝琴一张及霞纹帔等物。
朝中公卿多赋诗以送。常侍徐彦伯将其汇编成册,名《白云记》并写
了一篇序言。据说,送行之时,卢藏用曾遥指终南山劝承祯到那边居
住,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因为卢藏用原是终南山道士,
后来弃道从仕的。所以承祯听了他的话轻蔑一笑,说:“以仆观之,乃
仕宦之捷径耳!”(后世成语中的“终南捷径”一词,即由此而来)藏
用听了有惭色。
当年十月,睿宗敕建桐柏观于桐柏山,供承祯居住。桐柏观址坐
落在玉霄峰麓,就是三国吴赤乌二年(239)高道葛玄炼丹之处。观前
有卧龙、玉女、紫霄、翠微、玉泉、华琳、香琳、莲华、玉霄九峰环
抱。女梭溪从旁潺潺流过,剑山和印山分列左右,山势十分壮观。为
了确保观宇庄严,睿宗亲赐敕文:“择精进行业者,并听将侍者供养,
仍令州县与司马炼师相知,于天台山中,辟封地四十里,为禽兽草木
生长之福庭,禁断采捕者。”
据《嘉定赤城志》记载:建成的新观规模很大,有黄云堂、众妙
台、元晨坛、炼形室、凤轸台、朝斗坛、龙章阁等。其中以黄云堂、
众妙台的构筑最为精巧。黄云堂的得名,是因“方布堂时,有五色云
见,以为祥瑞之兆”。众妙台则是因司马承祯以篆、隶二体写《道德经》
于巨幢,置于台上,见者无不称妙而得名。
开元九年(721),唐玄宗遣使迎承祯入京,亲受法箓,前后赏赐
甚厚。翌年,承祯请回天台山,玄宗坚留不住,遂赋诗以赠,诗道:“紫
府求贤士,青溪阻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
然厌俗尘。林泉先适性,芝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
9 (《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