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天台山道教史》
P. 41

跨石梁而去。到第二天,他的灵柩才运回。众人方知其异。

                        南朝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仆射徐陵为徐则刻石立颂,名《天

                  台山馆徐则法师碑》,称其:“萧然道气,卓矣仙才,千仞孤标,万顷

                  无度。所以伊川控鹤,叶县乘凫,灵化无方,去还斯在。”评价甚高。





                        二、司马承祯在天台山

                        (一)司马承祯的生平与著作

                        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属河南)人。


                  少好学,年 21 人道,至嵩山事高道潘师正,受传符箓及辟谷、导引、

                  服饵之术。深受潘师正的赏识。为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

                        后来,他遍游天下名山,爱天台山之秀,遂隐居桐柏玉霄峰,自

                  号天台白云子。在其所著的《坐忘论》中主张收心、宁静、摒见闻、

                  去知识、绝欲望,即“主静去欲”。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城问道。承


                  祯所答甚合圣意,武则天降手敕以赞美之。承祯回天台时,武则天特

                  敕麟台监李峤至洛桥送行,仪式极为隆重。承祯善诗,在京城与著名

                  诗人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


                  贺知章相交,号称“仙宗十友”。这时也都来送行,并赠诗作,一时传

                  为佳话。

                        景云二年(711),唐睿宗闻其名,特派司马承祎至天台山延请承

                  祯至京,问以阴阳术数之事。承祯说:“道经之旨,为道日损,损之又

                  损,以至于无为。且心目所知见者,每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


                  而增智虑哉?”睿宗说:“治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

                  承祯说:“国犹身也。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

                  无私焉,而天下治。’《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无不






                                                           41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