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天台山道教史》
P. 46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认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是进一步发挥了
上述著作中的思想。
实际上,《坐忘论》的思想更多的是受天台智者大师止观学说的影
响。智者认为: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
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又作寂
照、明静。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如《阿含》诸经
对此多有论说。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
一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智者所著的《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
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摩诃止观》
卷上,有关于止观名义之解说,将止观各立三义,称为三止三观。止
之三义是:一、止息义,即烦恼妄想寂然而停息。二、停止义,即缘
心谛理,系念现前而停住不动。三、对不止止义,即对不止而明止之
义。他认为无明与法性不二,然称无明为不止,称法性为止,这是就
相待(相对)而论,以不止而明止。观之三义即:一、贯穿义,即利
用智慧以穿灭烦恼。二、观达义,即观智通达以契会真如。三、对不
观观义,即对不观而明观之义。同书又举出,止观具有相待(相对)
与绝待(绝对)之义。相待止观包括上述之三止三观,即:一、止息
义与贯穿义,是就修门(实践门)上之断德(断烦恼德)而言。二、
停止义及观达义,是就智德(断烦恼后所生之智德)而言。三、对不
止止义及对不观观义,是就性德(本来的智、断二德,为不二之法性
之德)而言。绝待止观,又称不思议止观、无生止观、一大事止观。
非言说之道,非心识之境,灭绝绝灭之故,称为绝待止;颠倒妄想断
除之故,称为绝待观。即超越对待之域,止观皆不可得,达到言亡虑
绝的境界。
《坐忘论》中的真观,还与《摩诃止观》中的对治观与正观相似。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