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天台山道教史》
P. 57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称叶藏质出神入化,能自知羽化之期。
一日,忽请其道友应夷节同饮,语及平生事,然后告诉他羽化的时日。
至期,自题于门道:“鸡鸣时去。”不久,门人听到珠佩杂鼓,乐声在
空中震响。同时听到鸡啼,连忙去看望叶藏质,已经羽化。时年 74。 16
从道教文化史上看,叶藏质一生最大的功绩,则是在桐柏玉霄宫
建造了中国道藏史上第一个藏经处——玉霄藏。
自三国至中唐,天台山桐柏山高道众多,著述纷呈。据《天台山
全志》记载:三国吴赤乌元年(238)。高道葛玄在此结庵修道,感真
人降授以《正一劝诫法轮妙经》,遂建台曰降真台(后改名法轮院)。
次年,又在降真台东建仙坛院(后改名妙乐院,又名鸣鹤观)。魏晋六
朝至中唐,许多高道如许迈、葛洪、羊情、夏馥、王元甫、褚伯玉、
陶弘景、王远知、徐则、司马承祯、夏侯隐、叶法善、吴筠等,皆慕
名前来隐居。他们在此著书立说,留下不少著作,对天台桐柏山道藏
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葛洪、陶弘景和司马承祯。
葛洪(284-364),其从祖葛玄以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从郑隐学,
悉得其法。后炼丹于天台赤城、桐柏。著《抱朴子》,凡 115 篇。又著
碑诔、诗赋及神仙、隐逸、集异等传,并百家言方技杂事与金匮药方
等书,共 100 余卷,皆藏于天台桐柏山。
陶弘景(456-536),少年习葛洪《神仙传》,有养生之志。36 岁辞
官隐居,齐武帝永明九年(491)来到“金笈玉笥居两边”的天台山炼
丹,并从事著述,写成《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
肘后百一方》以及《药总诀》等近 100 卷,为天台山道教理论的形成
打下了基础。
到了中唐,司马承祯(647-735)是天台山道藏的创建者。他 21
16 同上。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