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64
恒惜妙道,思值明时,愿逢外护,初蒙四事,既励朽年,师与学徒四十,
余僧三百许,日于江都行道,亦复开怀,待来问者,倘逢易悟,用答王
恩,而不见一人求禅求慧,与物无缘,顿至于此。 谬当信施,化导无
功,此三恨也。 又作是念,此处无缘,余方或有先因,荆潭之愿,愿报
地恩。 大王弘慈,霈然垂许,于湘潭功德,粗展微心,虽结缘者众,孰
堪委业? 初谓缘者不来,今则往求不得,推想既谬,此四恨也。 于荆
州法集,听众一千余僧,学禅三百,州司惶虑,谓乖国式。 岂可聚众,
用恼官人,故朝同云合,暮如雨散,设有善萌,不获增长。 此乃世调无
堪,不能谐和得所,此五恨也。 既再游江都,圣心重法,令著《 净名
疏》。 不揆暗识,辄遭偏怀。 《玄义》始竟,麾盖入谒,复许东归,而吴
会之僧,咸欣听学。 山间虚乏,不可聚众,束心待出,访求法门,暮年
衰弱,许当开化。 今出期既断,法缘亦绝,此六恨也。
书中历数了他十余年来,在陈都、江都和荆州等地所受的挫折。 在陈都八
年弘法中,痛惜“诸来学者,或易悟而早亡,或随分而自益”,没有留下可用之
才;在江都行道时,座下虽有三百余人,而“不见一人求禅求慧”;往荆湘弘法,
以报地恩时,“虽结缘者众”,而没有一人可以付法委业;在荆州时,虽“听众一
千余僧,学禅三百”,但官司害怕人多,会出乱子,只得让学僧朝聚暮散,因而学
成者也很少;后再到江都,晋王倚重,令撰《净名疏》,但也有人妒忌,暗中攻
击。 这种种的魔障,使他深感遗憾,因而决心远离世俗,避居尘外,修习止观,
悟彻实相,以求自利利他。 这才是他重隐天台山的主要原因。
①
他先居华顶修禅 ,后回到佛陇山。 当时,幽溪一带,榛茅未辟,乔木参天,
樵牧罕至,时时有异象出现,因而被视为圣境。 有一次,智者在佛陇山讲《维摩
经》时,听讲缁素俱见幽溪底飞架七宝虹桥,方广圣僧来集,或执手炉,或持幡
盖,虹桥飞驾,直至讲堂。 众人都感到惊异。
康熙《天台山全志》卷之 6 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第
智顗时居佛陇,讲《净名经》(即《维摩经》)。 忽经为风飘,翩翩 二
辑
不下,乃杖锡披荆,寻经所诣。 行五里许,风息而经憩此。 顗见斯灵
古
刹
① 今华顶峰尚留智者降魔塔和拜经石遗迹。 据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 13《古迹考》:“降魔塔,在华 考
察
顶峰头,智者大师降魔之处,古有静室。”“拜经石,在华顶,相传谓智者大师向西天竺拜《楞严》处。”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