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80
善忘怀;仰惟皇帝(隋文帝) 陛下秉金轮而御八表,握宝镜以临四民,风雨顺
时,马牛内向”,“岂有富极天下而吝惜一江源,恩洽宇内而独隔数百里,改莲
池之鱼,兴烧煮之业,使军民恣其伤杀,水族婴其酸楚,身首分离,骨肉糜
溃?” 二是叙说台州临海一带是晋王奉隋文帝管辖之地,一切应以晋王的符
①
旨为准,而智者自己此次重返天台山是为晋王修功德治葺和开放生福会的。
他指出:“至尊(文帝)以晋王殿下有文武奇才,故遍加委任江南诸州,事无大
小,皆由决判。”若“是非由于县裁判,不关晋王,如此之言岂可闻于王耳? 且
大王亲有符旨,开许放生;何容在所私行壅遏? 贫道辞还幽谷,有二因缘:一为
大王功德治葺旧寺;二为案行江溪,修营福会。 共诸檀越,造建菩提。”因此,他
有权督促当地继续将放生池的事办好。 三是叙说放生功德:“一人有庆,保磐
石之基,使十千之鱼,恣相忘之乐!”他还指出:“北方人士寿长有福,岂非慈心
少害,感此妙龄;东海民庶多夭殇,渔猎所以短命。 贫穷乃是世间现见,可为鉴
诫者也!”信中最后恳切地指出:
今若断三归之命,养五阴之身,斯则废净土之华业,起无边之重
过。 事既反常,恐非养生之术。 ……明府在镇清严,远近称叹,一钱
不纳,一犊方留。 哙参养鹄,卒获宝珠;孔愉放龟,终佩金印。 檀越若
不逆晋王符旨,不乖贫道之言,则是再洒法流,奉宣帝道。 有德必酬,
无善不报。 玉佩雕弓,不求自至;金印紫绶,应念便来。 ……
解拔国看到他的信后,深深受到感化,遂下令始丰溪两岸渔民,永废簄业。
我们驱车在始丰溪岸边,寻访智者当年讲《金光明经》的地方。 导参领我
们来到天台、临海两县交界处的百步村附近,据当地父老相传:当年簄主羊公
贺、严续祖等就居住在这里。 智者在百步村的溪边讲经时,他们当场答应立即
拆除鱼簄,并表忏悔,以后皈依了智者。 我们仔细观赏百步村前的溪水,依然
水丰草密,鱼跃鸢飞,一派生机勃勃的欢乐景象。
考台州地方志载,智者居天台山时,除了将始丰溪作为最大的放生池外,
他所安居的修禅寺和幽溪道场等处,也都开凿了放生池。 智者赴临海崇梵寺 第
二
讲经时,发觉寺中没有放生池,便率领僧众在寺前开凿放生池。 《浙江通志》 辑
卷 231《寺观六》引《台州府志》记载:“初,僧智顗于(崇梵)寺南北建放生池, 古
刹
考
察
① 智者大师:《与临海镇将解拔国述放生池》,见《国清百录》卷 4。 下同。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