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6 - 《朱封鳌天台集<第一册>》
P. 186
堂、客堂、斋堂),以及玉佛阁、修行轩等。 这些殿堂楼阁都分布在 5 条纵轴线
上,整齐匀称。 同时,东侧的梅亭和西侧的放生池,又为寺宇建筑在庄严中增
添了活泼的色彩。
国清寺文物古迹众多。 最早的文物有智者大师带到天台山的贝叶经残片
共 19 页(每页长 30 厘米,宽约 6 厘米)、隋代的《妙法莲华经》碑刻 5 方(每方
长 127 厘米,宽约 65 厘米)和隋代菩萨像线条碑刻 7 方(每方碑高 124 厘米,
宽 42 厘米,分别刻着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像)等。 这些都是寺院始建时留下
的文物。 此外,还有宋以来的鎏金佛像、钟磬、宋代抄本《陀罗尼经》 以及名
①
人书画等,都很珍贵。 有些文物还是某一历史事件的见证,很有研究价值:
例如祖师碑亭旁的锡杖泉,是陈代普明禅师的遗迹。 普明,为智者的弟
子,原在玉泉寺从智者受学,晚年来到国清寺隐修。 《天台山全志》 中称他:
“陈太建十四年(582)来天台,居国清半岩,取水为艰,以杖叩其石,曰:此石出
水,不亦快乎! 泉即涌出,日给千众。”但《玉泉寺志》中记载普明在玉泉寺也
曾有过同样的事。 究竟是一事两记,还是他确曾在两寺显过“神通”,值得研
究。
又如寺后山崖的“大中国清之寺”6 字摩崖,系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 当
地人传说这是柳公权为国清寺题写的寺额,但“寺额” 又怎会刻在崖壁上呢?
据考证:唐会昌年间(841-846),唐武宗李炎在全国范围内“灭佛”,史称“会昌
法难”。 国清寺亦难逃其劫,被彻底摧毁。 大中年间,宣宗重兴佛教。 大中五
年(851),国清寺住持清观赴京请藏经,得到恩允,并敕令重建国清寺。 当时,
书法家柳公权为散骑常侍,在宣宗左右,得以看到清观的疏状。 《天台方外
志》卷 13《古迹考》中说:
唐大中五年(851)重建国清寺,散骑常侍柳公权书“大中国清之
寺”六字、“天台佛”三字,批僧清观状尾。 言“天台佛”者,盖指大师
也。
第
《宋高僧传》则称柳公权与清观为友,故题字以赠。 清观乃将“大中国清 二
辑
之字”6 字镌于寺侧崖壁上,作为珍贵的名家书法欣赏(“天台佛”3 字,未见)。
古
刹
① 据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 13《古迹考》载:智者居修禅寺时曾手书《陀罗尼经》4 卷,后散失。 现国 考
察
清寺保存的 4 卷《陀罗尼经》为宋代元通法师仿智者书,古朴方正,亦甚可贵。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