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3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33

《普贤菩萨劝发品》是《法华经》的最后一品,是本、迹二门正宗分与流通
           分的终结,也是全经的总流通分。 从他方来的与会大众各归本国之时,普贤菩

      朱    萨率领他的大众,自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来到耆阇崛山,请教佛陀:若于未来
      封
      鳌    末世,如何能得《法华经》? 并表示以其“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
      天
      台    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集
      ·         佛学界曾将《法华经》《无量义经》和《普贤经》称为“法华三部经”。 因为
      第
      二    佛陀在说《法华经》以前,曾说《无量义经》。 《法华经·序品》 中曾称:“为诸
      册
           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故《无量义经》被称为《法
           华经》的“开经”。 本品为《法华经》的最后一品。 《普贤经》(全称《佛说观普
           贤菩萨行法经》)即是在《劝发品》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普贤愿海”的
           主要思想,使四众读诵本经后,能深入体悟一乘普贤的大机境界。 因此,后人

           称之为《法华经》的“结经”。
                《劝发品》中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
           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殖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

           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这是本品思想的重点,应当深入领会。
                所谓“为诸佛护念”,即是指行者心所信愿,口所称道,身所奉行,耳目所
           思察,意志所希求,一一均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知见,处处按佛法行事,
           所以经常受到诸佛护念。 吉藏在《法华义疏》卷十二中说:“外为诸佛护念,护

           令恶不侵,念令善根成就。”智者则称为“开佛知见”。
                所谓“殖众德本”,是指修习大乘经典,奉事大乘法师,精修波罗蜜,广行
           菩萨道,为殖众德本。 《法华义疏》中说:“内殖德本,明初发一念不二正观,为
           众善之本,以得此观行与佛应故,为佛护念。”智者则称为“示佛知见”。
                所谓“入正定聚”,“聚”分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三种。 《大智度论》卷八
           十四称:“能破颠倒者名正定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

           不能破,是名不定。”《法华义疏》中称:“十信第六心,称不退信,亦得名为入定
           聚。”智者则称入正定聚为“入佛知见”。
                所谓“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就是《法华经》中处处说的无量无数众生“皆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并能“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 智

           者则称为“悟佛知见”。
                智者认为,上述说法是“迹中开示悟入”,又因有迹则有本,本中开示悟
           入,也是如此,“开迹即显本,本迹无二无别”。 他认为,也可以用“四安乐行”
           来阐释上述四法:“发救众生,是誓愿安乐行;入正定聚,是意安乐行;殖众德
           本,是口安乐行;护念,是身安乐行。”若能依“四安乐行”修持,必能得到《法华



    ❙226❙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