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30
诵、解说、书写五事修行:“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至于为什么眼、鼻、身三根,各得八百功德,而耳、舌、意三根能各得千二百功
德? 对此,历来诸家解说不一。 法云的解释是:“三业合十善,一善具十为百,
自行、化他、随喜、赞叹,合四百,约五法师为二千。 三品分之,即六千功德。”他
还认为:娑婆世界的众生“三根(眼、鼻、身)用弱,夺言八百;三根(耳、舌、意)
用强,与言千二。 与、夺合论,还是六千。”日本学者坂本幸男在《法华经注》中
引道生之语:“自行、化他、赞叹、随喜,各有十善,共四十善,一善又能兼行十善
故,会为四百善。 四百善各有上中下品,则成千二百。 三根不如,得中下二品,
为八百善;余根胜故,故为千二百。”当代性梵法师在《大乘妙法莲华经讲义》
中,解释得更为具体:“眼根见前不见后,四维亏一半,故唯八百;鼻根入息闻
香,出息不闻香,亦唯八百;身根合触方觉,离时无知,亦唯八百;耳根周听十
方,故千二百;舌根可宣扬无尽,亦千二百;意根能缘三世十方,亦千二百。”
上述说法,固亦有理,但只按常情。 智者则有独特的看法。 他按天台所主
张的“三业安乐行”和“十如”义理来分:“按三业安乐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
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为二千;约如来室、如来衣、如来座,即
成六千。”他认为:若五种法师悉具六根清净,则一一根皆有一千功德。 “若言
千二,显其能盈;若言八百,显其能缩。”谛观在《四教仪》中说:“六根清净位,
即是十信。”因为别教立有五十二个阶位中的十信位,相当圆教六即佛阶位中
的相似即位,断见、思二惑,得六根清净,与藏、通的佛相等。
值得注意的是,智者特别强调的是“六根互用”。 例如经中说的“父母所
生肉眼”,却具有五眼功用:能见大千内外(天眼功用),见一切众生及业因缘
(法眼功用),其目甚清净(慧眼功用),圆伏法界上惑(佛眼功用)。 其他诸根,
也都如此。 再进一步说,所谓六根清净,便是虽为凡夫,能以修持《法华经》的
功德力,获得胜根之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根都能彼此互具互
用,一一根都有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的功能。 智者认为,这种全
由善持《法华经》所得的功德力,“名胜根用,名根自在”,完全不可仅以八百或
第
三
一千来格量。
辑
当然,要想得到六根清净,须善持《法华经》,也就是完全按照经中的教导
︽ 法
去做,指行种种功德,以消除眼等六根罪垢,使之清净。 前五根清净为外庄严,
华
意根清净为内庄严。 《大智度论》卷十一举布施为例,称:“布施,六根清净,善 文
句
欲心生。”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中则认为修四安乐行能达到六根清净, ︾
选
说:“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极大迟者,不出三生。 若为名闻利养,则累 释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