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1 - 《朱封鳌天台集<第二册>》
P. 231

劫不得。”这话是十分正确的。
                从《药王菩萨本事品》 至《妙庄严王品》 是付嘱之终结,都是劝勉流通此

      朱    经。 《普贤菩萨劝发品》被称为“结经”,是本、迹二门正宗分与流通分的经结,
      封
      鳌    也是全经总流通分。 故《文句》中把它们连在一起,但认为诸菩萨的流通方式
      天
      台    不同:“药王以苦行乘乘,妙音、观音以三昧乘乘,妙庄严以誓愿乘乘,普贤以神
      集
      ·    通乘乘。”
      第
      二         《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因宿王华菩萨请法,释迦如来为之叙述药王菩萨之
      册
           过去,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为报在日月净明德佛处,听了《法华经》 之恩,烧
           身供养的因缘,以说明受持《法华经》之功德。 以种种譬喻显示强调《法华经》

           在诸经中最为第一,此经是经中之王。
                虽然佛陀是抛弃了苦行的方法,主张以不乐不苦的中道行而成佛道,但在

           佛陀的弟子之中,仍有执苦行的头陀生活为修行模式。 当然,苦行的生活方式
           能够抑制欲望,特别是对治情欲,而且也最容易感动他人,令人生起信心。 但
           是抑制欲望,并不等于消灭了烦恼;只要一有机会,欲望之火,还是会再度燃

           烧,故非究竟办法。 只有净化内心,修般苦波罗蜜,才能彻底解脱烦恼。
                智者从慧思在大苏山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确曾深受感悟。
           《续高僧传·智顗传》中说他:“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
           行,至‘是真精进’ 句,解悟便发。” 他的感悟就是所谓真法供养,应当着重在
           “智观”。 他说:“真法供养者,当是内运智观,观烦恼因果,皆因空慧荡之,故

           言真法也。 又观若身若火,能供所供,皆是实相。 谁烧谁燃,能供所供,皆不可
           得,故言真法也。”这样的理解应当就是最为真切的。
                《妙音菩萨品》是说妙音菩萨曾经无量劫,供养无数佛,示现六道众生的

           形相身份,随类化度众生的苦行。 妙音菩萨已得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此品中仅举其中的十六三昧名称。 太虚大师在《法华经讲演录》中认为:妙音

           菩萨“定慧相应,故尽得诸大三昧。 三昧者,正定之谓,以一心真如为体,而平
           等正住于无边功德之相,特随相之名,分别为十六三昧名称耳。”
                经文中称妙音菩萨“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
           天身……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于十方

           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随所应度而为现形。” 这极似《观世音菩萨普门
           品》中说的观音菩萨三十三种化现身和《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中说的
           三十二种化现身。 本品所举的妙音菩萨则举出四十种以上的化身,包括六凡
           四圣十法界的一切身份形相,在“众难处,皆能救济”。 不仅在此娑婆世界,而
           且遍及“十方恒河沙世界”。 从时间上说,历经无量无数劫;从空间而言,普及




    ❙224❙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