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2
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
生之妙典”。 《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
朱 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
封
鳌 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坚” 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
天
台 壮。 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 其调息法,就是“太和阴阳气”能通过运
集
·
第 行,上达黄(指脾),下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 其“存神”方法,融合古道
四
册 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存思诸神,就可以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
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最具特点的修炼方法是存思。 认为通过存思,天地之神
可以进入人体,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炁混融,即可长生不老,飞登上清。 上清
派的存思、服气、咽津、念咒、佩符等修持方法,对道教斋醮仪式影响甚大。 上
清派宗师出身江东士族,其造作和传播的上清经,使道教理论更趋成熟。 上清
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
唐代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 至司马承祯,又开天台山道派。 司马承祯居
天台山,名声甚大,曾数度应帝王之诏赴京,和陈子昂、李白、孟浩然、宋之问、
王维、贺知章等大诗人交游,道功甚高;在桐柏传高足薛季昌,薛传田虚应,田
传冯惟良、徐灵府、陈寡言等,称天台仙派。 天台仙派是唐代传上清经箓的著
名道派。
灵宝派是因传《灵宝经》而形成的道派。 古《灵宝经》自汉末传到晋代,不
断增益繁衍。 《真诰叙录》 称:“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 刘宋初年,
《灵宝经》增至 55 卷之多,陆修静将其中可信者 35 卷加以增修,立成仪轨,使
灵宝派信徒日益增多,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灵宝派重视符篆科教和斋戒仪轨,
加强了劝世度人的宗教功能宣扬普度一切人。 在修持方法等方面,吸收天师
道和上清道的长处。 灵宝派尊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
称“三清”。 其经典、教义教理、科戒仪范等对后世道教影响甚大。
唐代天台山灵宝派高道主要有叶法善(616-720)。 显庆年间(656-660),
唐高宗李治征召他入京讲道。 玄宗时复召入京。 因他道法高超,深得玄宗赏
识,拜鸿胪卿,封越国公,授金紫光禄大夫,功名显赫。 其裔孙叶藏质,居天台
山,师事冯惟良。 唐懿宗多次召入内廷,请其讲道。 他精通符术,颇有灵验。
后归天台山,在桐柏玉霄官建造了中国最早、最大的藏经处———玉霄藏,使得
天台山在中国道藏史上名声大振。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