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3

第三,两宋时期是天台山最享盛名的立宗时期。

                南宗,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 创始于北宋张伯端,流传于南方广大地
           区。 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 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

           又称紫阳派、天台宗。
                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 浙江天台人。 曾为府吏数十年,一
           日忽悟“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遂看破功名,纵火烧毁案上文

           书,因之,以“火烧文书”罪发配岭南。 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刘海蟾授真诀,于是
           作《悟真篇》,传法于石泰,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楠,陈传白玉蟾。 这五人后被
           誉为“南宗五祖”。 张伯端至陈楠皆秘传,自白玉蟾始广收弟子传法,且白玉

           蟾著述最丰,弘扬法门最力,故俞琰《席上腐谈》 认为南宗形成于白氏。 实际
           上,白氏一系所传丹法乃是《悟真篇》中清修思想的发挥,此一宗脉下传夏宗
           禹、俞琰等,史称南宗“清修派”。 白玉蟾主张独身清修,认为一己之身就是一

           完整天地,乾坤、阴阳二性俱足,无须外求,所谓“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
                 ①
           黍然” ,俞琰认为:丹经中的夫妻等实指阴阳二性,而这些又皆为己身所有。
           他说:“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矣。”                                    ②
                白玉蟾在天台山曾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宋宁宗嘉定初年(1208),白玉蟾
           为寻访张伯端的遗踪,来游天台山。 先住在桐柏观,赋《桐柏观》诗道:“桐柏

           山头避俗嚣,篇章斗酒自逍遥。 九峰野草迷丹灶,三井飞泉喷石桥。 万顷白云
           蒸绿野,一声黄鹤唳青霄。 人言华顶高高处,东望蓬莱浸海潮。”不久,他又移
           居方瀛山,刻苦修炼。 并写过不少修仙理论和即景诗文,如《玄关显秘论》(赠

           弟子留紫元)、《学道自勉文》《东楼小参文》和《天台山赋》《方瀛山居诗》等。
                南宗除了以白玉蟾为代表的清修派外,还有发挥《悟真篇》 阴阳思想的

           “阴阳派”。 阴阳派始于刘永年,他自称张伯端的弟子。 刘传翁葆光,翁传若
           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时期的陆潜虚、彭好古、甄淑、仇
           兆鳌等。 南宗修丹讲求“先命后性”,张伯端《悟真篇》:“虚心实腹义俱深,只

           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 明彭好古解注说:“虚心
           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 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 不若                                        第
                                                                                       九
           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                                         辑

                                                                                       台
                                                                                       山
                                                                                       道
               ①  白玉蟾:《快活歌》(《海琼传道集》)。                                                  教
                                                                                       史
               ②  俞琰,宋末元初道教易学家、炼养家,著有《易外别传》一书,载入明代《正统道藏·太玄部》。

                                                                                     ❙ 5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