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78

二、天台山佛道两教繁荣的原因

      朱
      封
      鳌         (一)外部原因
      天
      台
      集         1.地理因素
      ·
      第         天台重峦迭嶂,山水神秀。 陶弘景《真诰》中极言其险峻和清幽:“天台山
      四
      册
           高一万八千丈,山有八重,四面如一。” 又说:“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至,洪
           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文学家孙绰则称其:“所立冥奥,其路幽
           回。 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 这种幽
                                                                            ①
           绝的胜境和封闭型的地理,正适宜于佛家和道家的修炼。
                智顗认为,修禅需要在风景秀绝而幽僻的地方安居静处。 他在天台山修

           禅时说:“不作公事,名之为闲;无惯闹故,名之为静。 有三处可修禅定:一者深
           山绝人之处;二者头陀兰若处,三者兰若伽蓝。 深山远谷,途路艰险,水绝人

                                                                    ②
           踪。 谁相恼乱? 恣意禅观,念念在道,毁誉不起,是为最胜。” 天台风景秀绝,
           途路艰险,早在梁代,就有天花尊者“至天台山禅定,绝迹人世五十年”。                                   ③  智
           顗亦于陈太建七年(575),力辞宣帝、百僚之留请,以金陵喧闹、不宜修禅为

           由,率徒“直指东川”,栖隐天台。 智顗之后,历代高僧来山修禅建寺者更络绎
           不绝。 明代传灯也称天台山:“山水幽清,林木深邃,人烟僻绝,仙圣幽栖。 以

           故遁世无闷之士,不事王侯之宾,或梯山航海以孤征,或挈家携朋而至止,饮啄
           林泉,栖迟人外,污言本所不闻,何须洗耳烟霞,终日属目,故自陶情。”                                ④

                同时,天台山还有许多佛教的传说,令人神往。 如宋僧法照《昙华亭记》
           载:“按《西域记》:佛言震旦(中国)天台山石桥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
           或者以为诞。 东晋时梵僧白道猷始寻抉之,由齐梁隋唐至于我宋,国王大人莫

           不遐仰,通濡明公见于赋咏、图志可考也。” 景定二年(1261),丞相贾似道命
                                                    ⑤
           僧妙弘建昙华亭,供五百罗汉茶,茶瓯中出现异花,并有“大士应供”四字。 这

           一神奇的传说,更增加了佛教徒朝拜天台山的虔诚之心。


               ①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见《昭明文选》。
               ②  六朝陈智顗《摩诃止观》。
               ③  《天台山全志》卷之七《释》。
               ④  《天台山方外志》卷之七《隐士考》。
               ⑤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

    ❙170❙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