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1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81
国之道也。’” 这些话乃是道家治国的基本主张。 又如“吴筠,游天台,观沧海
①
……明皇召问,每天陈皆名教世务” 。 五代时,释道并重,高僧德韶居天台
②
山。 深得吴越王钱俶的尊重,奉为国师。 德韶参与钱俶掌握政权。 确定国策
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好主意。 他还曾与净光一道对钱俶提出“唐末丧乱,教籍
多毁,诸文多在海外” 。 于是,钱俶特派 10 位使节,往日本国求取教典。 道
③
教方面,“杜光庭,考《真诰》条例始末,故天下羽襡,永受其赐。 郑畂荐其文于
朝。 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筒,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 。 宋代也一
④
样,宋真宗、仁宗屡次派朝官来天台山延请高道高僧。 宋真宗得知高道张无梦
隐居天台琼台,即召至京,“令讲《易》。 (无梦)即说《谦》卦,曰:方大有时,宜
守之以谦’。 除著作郎,不受” 。 宋仁宗还派人供施产天台石桥五百应真,以
⑤
祈乾佑久长。
当然,也有一些高道,清高守节,不愿出山,多次婉拒了帝王的延请。 如唐
代“甘泉先生,隐华顶峰,频诏不起。 开元十八年(730),玄宗特于王屋山置台
观以居之” 。 应夷节,唐武宗会昌(841-846)中,就天台桐柏观之西面,别建
⑥
净坛以居……诏赐服号,固辞回” 。 “闾丘方远,受法篆于天台玉霄宫叶藏质
⑦
……唐昭宗累征之,不赴召,降诏褒异,赐号妙有大师元同先生”。 “徐灵府,
居天台云盖峰虎头岩石室。 会昌中,频诏不起” 。 他们的高尚品行,更为帝
⑧
王所器重。
由于上述政治因素,天台山的名望很高。 六朝以来,帝王下诏建造或赐号
的寺院,有:“飞霞寺,梁岳阳王(萧詧)建。” “国清寺,隋开皇十八年(598)建
⑨
……后炀帝敕扬州众僧参立寺名。 弟子智璪启:昔陈世有定光禅师亦曾梦于
先师曰:‘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 大业元年(605)踢此额。” “白岩
① 《天台山全志》卷之八《仙道》。
② 《天台山全志》卷之八《仙道》。
第
③ 《天台山全志》卷之七《释》。 十
④ 《天台山全志》卷之八《仙道》。 辑
⑤ 《天台山全志》卷之八《仙道》。
台
⑥ 《天台山全志》卷之八《仙道》。
山
⑦ 《天台山全志》卷之八《仙道》。
旅
⑧ 《天台山全志》卷之八《仙道》。 游
⑨ 《天台山全志》卷之六《寺》。 文
化
《天台山全志》卷之六《寺》。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