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79
道家也是如此。 他们称风景奇秀幽绝之名山为洞天福地,宜于修炼,是成
道之所。 葛洪《抱朴子》、支遁《天台山铭序》和陶弘景《真诰》,都认为天台山
是理想中的名山。 唐崔尚《桐柏观碑记》中称颂桐柏山云:
夫其高居八重之一,俯临千仞之余,背阴向阳,审曲面势,东西数
百步,南北亦如之。 连山峨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恒青。 大岩
之前,横岭之上,双峰如阙,中天豁开。 长涧南泻,诸泉合漱,一道瀑
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飞,听之风起。 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条可攀
也。 仙花灵草,春秋竞发,幽鸟清猿,晨暮合响,信足赏也。 始丰南
走,云嶂间起;剡川北通,烟岑相接。 东则亚入沧海,不远蓬莱;西则
浩然大山,无复人境。 总括奥秘,郁为秀绝,苞元气以混成,镇厚地而
安静。 非夫神与仙宅,仙得神营,其孰能致斯哉! ①
天台山也有许多道教方面的地域传说。 《历代神仙体道通鉴》载有“(轩
辕)黄帝尝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之说。 《真诰》称:“商伯夷、叔齐死为九天仆
射,治桐柏”。 《神仙传》称:王乔,字子晋。 周灵王太子,好吹箫,作凤鸣,后乘
白鹤而去,道家称为右弼真人,治桐柏山,掌吴越水旱。 而最有名的则是关于
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记载。 ②
五代时期,杜光庭居天台山,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将天台赤城山
列为天下十大洞天之六,又将灵墟(天封)、司马悔山等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山川钟灵毓秀,促进了道教的繁荣。
2.政治因素
汉末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比较安定,不少高僧向南方迁徙,寻觅名山隐
居禅修。 如:“慧明,姓康,康居(古西域国名,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
人。 初世避地于东吴。 明出家章安寺,后登赤城山石室,造卧佛,并昙猷像,更
名卧佛岩。” 北魏太武帝灭佛后,北方僧侣往南方避难者更是不少,如梁代的
③
天花尊者,从北方长途跋涉来天台山,创开岩寺。 ④ 还有慧实、慧达等,皆是避 第
十
乱来到南方,隐居天台山的。 道教方面,也是如此。 当时北方战乱,三皇派、高 辑
台
山
旅
① 陈甲林:《天台山游览志·桐柏》。
② 宋·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 游
③ 《天台山全志》卷之七《释》。 文
化
④ 《天台山全志》卷之七《释》。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