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80
玄派渐渐衰落,而在江南天台山、茅山一带,日臻兴起上清道派。 上清派不仅
注重道士个人的文化素养、宗教道德修养、个人身心的修炼,而且还有一套清
朱 静无为的安邦治国的主张。 唐至五代的潘师正、王轨、吴筠、司马承祯、李含
封
鳌 光、应夷节、杜光庭等高道,著述宏博,立论精湛,力辟道门歪邪之气,使上清派
天
台
集 成为道教最上乘的道派,受到帝王的垂睐,并影响到宋元明以后。
·
第 同时,汉末以来,社会危机加深,偏安南方的最高统治者,也感到儒学不能
四
册 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上层士族到儒学以外寻找新的精神支柱。 而佛道两教
也想用一套宗教救世之方,改良政治,变易风俗,慰藉人心,重新恢复社会秩序
的稳定。 他们都声称以护国、护法、护众生为最终目的。 道教的《太平经》,就
属于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它提出了一套道教式的清静无为治国的方案和人生
理想。 佛教也是如此。 如智顗再宣扬“五戒” 对“五常”。 他在临终《遗晋王
书》中说:“生来所以周章者,皆为佛法。 为国王,为众生。 今得法门,仰寄三
为,具足六根释矣。 命尽之后,若有神力,誓为影护王之土境,诸愿法流衍,以
答王恩,以副本志”。 ① 唐宋以后,高僧高道的主张也莫不如此。
每当国难深重时期,封建帝王便想借助佛力和神力延长国祚,往往派朝臣
延请天台山高僧或高道,为他们消灾祈福,或征询安邦治国之计;太平盛世也
要延请他们入京,征询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之法,这样的事例很多。 据《天台山
全志》记载:天台山高僧受帝王延请的有:“竺潜,字法深……晋哀帝两招之至
②
建业,随还山。” “慧明,姓康……竟陵文宣王遣使召至京师,随辟还山。” ③
“智顗,字德安……陈主凡三遣使,皆自手书敕诏。 陈亡后,隋炀帝为晋王时信
奉之。” 高道受帝王延请的有:“徐则,梁武帝诏讲道要,徐陵钦其风致,为作
④
颂焉。 晋王杨广,召问道法” “司马承祯,唐武后尝召之……睿宗复迎至京
⑤
师,问以阴职术数之事,曰:‘治身无为,则清高矣,治国无为,如何?’ 承祯曰:
‘国犹身也。 老子曰:游心于淡,合气不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治。
《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是知无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无为之旨,治
①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
② 《天台山全志》卷之七《释》。
③ 《天台山全志》卷之七《释》。
④ 《天台山全志》卷之七《释》。
⑤ 《旧唐书·司马承祯传》。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