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4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84
说? “台山之田下田也,台山之寺穷寺也,台山之僧苦僧也。 其以道德自负者,
则必深入无人之境,自修自度,然乐则乐矣!”宋咸淳十年(1274),石余亨在慈
朱 圣寺《飞泉田记》中,写寺僧节衣缩食,购置田产的情况,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
封
鳌 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寺之僧智通精密艰苦,常出力经纪,弗避燥湿寒暑,遂
天
台
集 以得疾,则曰:‘吾身病矣,心固末病也。’ 为之益力。 自淳祐之八年,鸠良材,
·
第 新栋宇,范金合土肖诸鬼神像。 苟全矣,则与弟子端楷者曰:‘吾寺粗立,寺之
四
册 力未裕,且建且复废矣。’于是取壹中之余。 以其俗之姓,买本都飞泉田,旋积
岁租,增至丘段,以入于寺。 著其约曰:‘岁别储其所入,以待屋之弊而时葺之
①
外,皆不得妄移一钱’。” 其精神令人感动。
还有不少寺院的僧众开荒造田,自食其力。 如宋丁可《福田庄记》载:“伊
庵权师来天台主万年,方外禅衲,云间雾合。 师与其徒子信曰:‘来者多食指奈
何? 吾睹大舍之阳,罗汉之麓,淖泥之泜,去寺数里,两山阴阴,雪棘风林,夹径
深深,老木千寻,伏兀匿蝮,行迈寒心。 汝其屏除丛灌,攘剔芃檏。 高可以艺,
下可以殖。 大舍之左,平田之东,拽瀑之上。 去寺一舍,四山低回,不险既夷,
土膏水深,原田每每,菅茅莽尊。 风雨丛滋,汝其薙翳,荟刜蓊郁,可以经理。
沟塍井画,疆场于是,巨室豪家,具以为宜。 接轸踵毂,委赀敬金,逶迤风靡,赞
②
喜无数。” 后来,他又在其地筑“福田庄”。
由于历代帝王、名公、富豪的大力支持和天台山僧道的刻苦创业,才使经
济有了来源,千僧万道的生活和寺观建设有了保障。
(二)内部原因
天台山历代佛道两教之所以繁荣,除了外部原因———天时地利外,还有内
部原因———人和(主要指历代僧道的良好素质)。
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传承因素。
佛道两教都是依靠师徒传承而发展的。 天台山由于历代高僧高道众多,
教徒亦多。
(1)佛教传承。 佛教以剃度的方式超度众生。 对其高足,则授以衣钵。
①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
② 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文章考》。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