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9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199
道司马承祯在天台山建桐柏观。
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新观的规模很大,有黄云堂、众妙台、元晨坛、炼形
室、凤轸台、朝真坛、朝斗坛、龙章阁等。 其中以黄云堂、众妙台的构筑最为精
巧。 黄云堂的得名,是因“方布堂时,有五色云见,以为祥瑞之兆”。 众妙台则
是因司马承祯以篆、隶二体写《道德经》于巨幢,置于台上,见者无不称妙而得
名。
司马承祯著有《天地宫府图并序》,定天下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
二福地。 天台山除了第六大洞天玉京洞外,还有桐柏、金庭、灵墟、司马悔山等
福地,山清水秀,仙味实足,唐代文人学士皆闻之来访,留下大量的诗篇。
司马承祯有《山居洗心》《答宋之问》等诗,影响很大。 《全唐诗》中,司马
承祯及其弟子歌咏天台山的佳作很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方干的《寄天台
叶尊师》,周朴的《桐柏观》,任翻的《葛仙井》,许坚的《幽栖观》,冯延巳的《阮
郎归》以及皇甫松的《天仙子》等。 被誉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也曾来天台山隐
居,并写下很有仙气的《题桐柏山黄先生庵门》《集虚观留题》等,读之令人缥
缈恍惚,从而大大提高了天台山人间仙境的名声。
与司马承祯同时在天台山隐居的高道还有叶法善、柳泌等。
叶法善(616-720),字道元,一字太素。 唐代著名符箓派道士。 括苍人,
隐于天台山。 常为人治病驱邪。 显庆年间(656-660),唐高宗李治征召他入
京。 进宫时,高宗见他喘息不已,问是否有病。 法善说:“臣病在朝市,疗在山
林,愿隐退。”高宗欲赐以封爵,法善坚辞。 居京城景隆观。 不久,法善怀念天
台山,请求回桐柏观修黄箓斋,高宗许之。 玄宗即位,复召入京。 开元元年
(713),拜鸿胪卿,封越国公,授金紫光禄大夫。 八年(720),卒于景隆观,享年
105 岁。
据宋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开元元年(713)中秋节,唐玄宗在宫中赏月。
叶法善在旁,为了给玄宗助兴,他施道术让玄宗于朦朦胧胧中游历月宫,观看
第
了嫦娥的歌舞。 玄宗对其舞曲最为欣赏,问嫦娥:“ 此为何曲?” 嫦娥答曰: 十
辑
“《紫云》。”唐玄宗素谙音律,将曲谱一一记在心里。 清醒后,默写出来,名为
台
《霓裳羽衣曲》。 玄宗月夜吹奏此曲,闻者入迷,都以为是“天乐”。 后来,游天 山
旅
台山的文士喜爱这些神话传说,写了新《霓裳羽衣曲》。 曹唐则仿此曲作游仙 游
文
诗,写了《刘晨阮肇游天台》《刘阮洞中遇仙子》《仙子送刘阮出洞》《仙子洞中 化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