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24

神固精,与身中诸神混合,以致性命长存,飞升上清。 南北朝以后,历代上清派

           道士皆重视此经道。 梁陶弘景《真诰》称:“大洞真经,读之万遍便仙,仙道之
      朱    至经也。”《无上秘要》《三洞珠囊》《云笈七签》等唐宋道书皆征引此经。
      封
      鳌         上清派的另一重要经典《黄庭经》分内外两篇,全名《太上黄庭内景玉经》
      天
      台    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 《黄庭经》是茅山派的重要经典,也是后代全真道派
      集
      ·
      第    的功课经。 《黄庭经》是前代修炼养生经验的总结,又为后世的内修提供了基
      四
      册    本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寿世长生之妙典”。 《黄庭经》的经文都是七言韵文,
           主张“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追求恬淡无为的修炼方式而达到

           长寿的目的,修炼关键是男藏精,女藏胎,认为人以精为本,以气为根,使人“完

           坚”不丧,滋补元气,则老而可壮。 它的修炼方法就是调息和存神,其调息法,
           是使“太和阴阳气”能通过运行,上达黄、庭至丹田,再返归黄、庭神守之。 其
           “存神”方法,融合古道经和医经的五脏有神的说法,认为存思诸神,就可以通

           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神炼气,乘云飞仙。
                上清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

           先生,丹阳秣陵 ( 今江苏南京) 人,出身于江东名门丹阳陶氏。 永明十年
           (492),36 岁时,辞去官职,“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 (《 南史·陶弘景
           传》),退居句容之句曲山(茅山) 修道。 陶弘景和他的弟子在茅山经营数十

           年,从而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故后世也称上清派为“茅山宗”。
                陶弘景曾住过天台桐柏山,在其所著《真诰》卷 15 中写道:“桐柏山高万

           八千丈,其山八重,周回八百余里,四面视之如一。 在会稽东海际一头,亚在海
           中金庭。 有不死之乡,在桐柏之中,方圆四十里,上有黄云覆之,树则苏玡琳

           碧,泉则石髓金精,其山尽五色金也。 经丹水而南行,有洞交会,从中过行三十
           余里而得。”又称:“此山今在剡及临海数县之境。 亚海中者,今呼括苍,在宁

           海北鄞县南。 金庭则前右弼所称者,此地在山外,犹如金灵,而灵奇过之。 今

           人无正知此处,闻采藤人时有过入之者,坞岙甚多,自可寻求。 然既得已居吴,
           安能复觅越,所以息心。 桐柏真人之宫,自是洞天内耳。”文中详尽描绘了桐柏
           山“树则苏玡琳碧,泉则石髓金精,其山尽五色金”的神仙境界的秀绝,也表达

           了自己对此仙境的敬慕心情。 而更主要的是因为天台赤城、桐柏是上清派宗
           师的祖庭。






    ❙16❙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