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30

经》中说:“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 明归空

           理,便能忘身。 能忘身者,岂复爱身? 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
      朱    爱。”这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的思想,与道教原来提倡的爱
      封
      鳌    身养生的宗旨相乖。 既不爱身,也就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即身成仙,而只追求
      天
      台
      集    积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 因此不少《灵宝经》宣扬所谓“灭度”
      ·
      第    “轮回”的成仙步骤,即要经过几死几生、若干轮回之后才能成仙。 如《九天生
      四
      册    神章经》中说:“夫学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灭度转轮,终归仙道。 形与神

           同,不相远离,俱入道真。”《升玄内教经》说:“泥丸灭度,得免地官,魂神澄正,
           得升天堂,或补仙品,或生圣王,更相转轮,储积德行,行满福立,云舆乃迎。 受

           度积功,非唯一生,志意不倦,克成仙王。”《诸天内音经》更托天真皇人现身说
           法,叙述他经过六道轮回、九灭九生之后,才“凌超三界,位登天真”。 《太上洞
           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又称道教最高神乐静信,也是经过多次轮回,累世积

           德之后才成高仙。 可以说,灵宝诸经是与佛教思想做到很好的结合。
                灵宝派的学说,后经葛巢甫的弟子任延庆、徐灵期等录传,并不断增补,才

           更加完善。 特别是陆修静(406-477),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于改造旧道教,
           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贡献。 他与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无直接师承关

           系。 他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的改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当时流传
           的 55 卷的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 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

           年(437)上呈宋文帝,请批核。 二是对某些灵宝经书进行阐释。 陶弘景《真
           诰》卷 20《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人乌

           五符》(即《五符经》)等,教授施行已广”。 即通过通俗诠释,扩大了传播的范
           围。 三是系统撰订斋醮科仪。 除了修订历代相传的斋醮科仪外,他还新撰了

           多种斋醮乐章,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从而使道教的

           斋醮仪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四、天台山隐修的其他高道

                东晋时期,大文学家孙绰(314-371)任章安令时写了一篇著名的《游天台

           山赋》。 他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写出了天台山的神奇特色。 将天台山比作海上
           的方丈、蓬莱等仙山。 称其:“陟降信宿,迄于仙都。 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
           天而悬居。 朱阁玲珑于林间,五堂阴映于高隅。 彤云斐亹以翼棂,嗷日炯晃于




    ❙22❙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