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朱封鳌天台集<第四册>》
P. 33
后与顾欢同隐于天台山欢岙。 今招隐峰是其遗迹。
褚伯玉(? -356),南朝梁时盐官(今浙江海宁县) 人,字无璩。 《三洞珠
囊》载其曾云游访道,得受上虞吴昙《西岳公禁山符》《制虎符》2 卷。 后“隐于
天台中峰(桐柏) 二十年,樵人见之在重岩之下,颜色怡怡,左右惟有松屑二
裹。 由是远近知之。 齐高帝征之,不起,乃移居大霍山。” ①
顾欢与《夷夏记》
南朝宋齐时,天台山还隐居过一位大学问家顾欢。 他发表过著名的“夷夏
之辩”,成为南北朝、隋唐佛道争论的焦点,影响极大。
顾欢,南朝宋齐时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人,字景怡,又字玄平。 少时家
贫,务农为业,好儒学,喜黄老之言。 年 20 师事雷次宗,笃学不倦;后又跟当时
著名的经学大师邵玄之学习《五经文句》,学问日进。 刘宋孝武帝孝建初年
(454),他来到风景秀丽的天台山隐居,开馆授徒,招收贫穷士子,受业者常近
百人。 他由于父母早亡,每当讲《诗经》“蓼莪篇”,至“哀哀父母”句时,辄执书
痛泣。 学生们看到这种情况,便请求免授《蓼莪》 篇,怕他过度伤心。 后出家
为道士。
齐高帝建元初年(479),顾欢被征为扬州主簿。 他进京自称“山谷臣”,呈
上《治纲》1 卷,坚请辞职,回山授徒。 高帝见其心意坚决,便赐麈尾、素琴,让
他回天台山。
顾欢在天台山时精心研习老庄玄学义理,通解阴阳书,精道法数术,多有
效验。 《南史·顾欢传》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有病邪者问欢。 欢曰:‘家有何
书?’答曰:‘唯有《孝经》。’欢曰:‘可取《仲尼》置病人枕边,恭敬之,自差。’而
后病者果愈。 后人问其故,答曰:‘善禳恶,正胜邪,此病者所以瘥也。’”
当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佛、道两教互相诋毁和排斥。 顾欢写了一篇《夷
夏论》,阐明佛、道两教由于地域不同,信仰各异;归根结底,教义相似。 他说:
五帝三皇,不闻有佛。 国师道士,无过老、庄。 儒林之宗,孰出
第
周、孔? 若孔、老非圣,谁则当之? 然二经所说,如合符契。 道则佛 九
辑
也,佛则道也。 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或曜灵以致远。
台
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 其入不同,其为 山
道
教
史
① 唐·佚名:《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