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2 - 嵊泗年鉴2019
P. 342
讲到市里,讲到省里,一直讲到了著名的“文澜讲坛”。嵊泗渔歌不仅唱遍了江浙沪还唱响
了中央台、唱出了国门,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2009 年,嵊泗渔歌成功入选浙江省
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渔歌 MV 的发行是一个新的起点,预示着嵊泗新渔歌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
期。不久之后,大家还可以听到渔家卡拉 OK、欣赏到渔家广场舞。”嵊泗县文体广电新闻
出版局副局长张建波表示,渔歌来源于渔家,也应该回到渔家。“海岛是渔歌文化最肥沃的
土壤,要让渔歌更有活力,就应该返本还原,让更多的海岛人加入到传承渔歌的队伍中来。”
此外,嵊泗还将举行嵊泗渔歌品牌文化创新发展论坛,邀请各路专家集思广益,为嵊泗
渔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之路出谋划策。
(《舟山日报》(2018 年 9 月 18 日 2 版)通讯员 胡园园)
嵊泗县文宣队排演越剧《江姐》的那些事
1977 年,嵊泗县文宣队组织排演了越剧《江姐》,在嵊泗县各乡镇、全县各驻军部队所
在岛屿、舟山地区各县、冬汛渔场指挥部所在地象山石浦等地巡回演出 70 多场,观众达 8
万多人次,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时隔 40 多年,许多当年看过演出的观众仍清晰
地记得那时演出情景,越剧《江姐》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一直是许多越剧迷的
必选曲。
一 《江姐》,经久不衰的红色经典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
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词曲作家闫肃改编,羊鸣、姜春阳、金砂做曲,于 1964 年登上舞台。
《江姐》诞生 50 余年里,空政文工团先后排演了 5 次,公演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全国
上下形成了一股江姐热,红遍大江南北。据有关新闻报道,当时全国有一百多个不同剧种的
文艺团体移植上演,此外,电视台里教观众唱《江姐》、孩子们衣服上印着“红梅”、理发店
会推出“江姐发式”,就连“江姐”的红毛衣、蓝旗袍、白围巾也成为了女性眼中的时尚造
型。
一台戏,一演就是 50 年,她就是红色经典《江姐》。在经历了初演的辉煌后,十年文革
开始了,《江姐》经历了当时所有优秀文艺作品同样的命运被停演,而这一停就是整整 13
年。1977 年以后,全国各地的许多剧团纷纷复排《江姐》。《江姐》的重演,在当时受到了
最大限度的欢迎,观众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