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5 - 嵊泗年鉴2019
P. 345
点以后进行。彩排的消息早就有人传出去了,那天晚上,除了前面几排留出给县领导外,其
他的全部被观众占满了。第一场彩排结束,经过点评分析,决定第二天再组织一次彩排,时
间仍决定在晚上十二点。第二天的彩排,观众更加踊跃,位置全部坐满外,许多人还带着凳
子或站着来观看,观众的热情极大地激发了演员们的演出激情,彩排获得了圆满成功。
彩排结束后,时间也快到了“八一”建军节,县里领导决定首场演出 7 月 30 日晚上,
慰问当地驻军部队指战员。7 月 30 日上午,部队派了七八辆大卡车把演职员以及布景、灯
光、道具、服装等装到了马关驻军部队司令部大礼堂。大家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装台工作,到
了上午十点左右,装台已完成了大部分,队长邵德士在检查时发现天幕装得不够直,心急火
燎的他,爬上梯子准备自己去整理,当他顺着梯子爬到顶部时,不想这个礼堂因为已使用几
十年,电线线路严重老化,他的手被 380V 的三相电触到,人被吸牢无法动弹,下面人发现
后,当即拔掉电源,“嘭”的一声,邵德士从五米多高处迎面摔下来,顿时满脸鲜血,不省
人事,立即被送往医院救治。治疗苏醒后,邵德士脸上嘴边被整整缝了十二针。经过半个月
的治疗休息,邵德士不顾伤势未痊愈,带领队员们又一次来到马关,在红岩精神的激励下,
在邵队长带伤出演的感染下,演职员们以满腔激情连续为部队官兵演出三场,受到了官兵们
的热烈欢迎。
在结束了县城的公演后,《江姐》剧组开始了舟山地区各县的巡回演出。8 月底来到定
海,在舟山剧院演出三场。9 月初来到普陀沈家门,原计划演出三场,演出后受到当地群众
极大地追捧,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根据观众要求和剧组的意见,开始向社会售票演出,
票价为一等票五角,二等票三角,一天演出两场,连续演出了 31 场。舟山人民广播电台还
特意来录制《江姐》唱段,在电台播出,引起了很大反响。当时的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
文吉带领相关人员前后 7 次观看演出。田文吉对大家说,嵊泗文宣队演出的《江姐》,演员
队伍整齐,水准高,值得学习借鉴。
在沈家门剧院演出结束后,演职员们带着兴奋和疲惫来到了岱山高亭、东沙、长涂等地
演出。回到菜园后,又马不停蹄地到全县各乡镇、各驻军部队所在岛屿进行慰问演出。1978
年 1 月底,又随渔场慰问团赴象山县石浦镇,为冬季带鱼汛回港避风的各地渔民演出,一直
到春节后才结束整个演出任务回到嵊泗。
嵊泗文宣队演出越剧《江姐》已过去了几十年,但观看过该剧的观众始终记得那时候激
情澎湃的演出场景。2009 年 9 月在庆祝嵊泗海洋文化中心落成文艺演出时,组织方还特意
邀请了原嵊泗文宣队的主要演员邵德士、孔艺、张亚维、白爱凤等演出《江姐》片段,晚会
节目以歌舞为主,许多观众是冲着《江姐》去观看。计划演出一场,加演了三场。到第三天
晚上还是有许多观众因为没有票,等在剧院门口不愿离去。为满足观众的要求,剧院管理人
员打开大门,让所有等在门外的观众进场,站着观看。当演到江姐与战友们诀别的场景,在
低沉的二胡声中,台上台下同时唱起了“红赞梅”。
四 孔艺一腔激情演江姐
在越剧《江姐》里扮演“江姐”的是当时年仅 22 岁的孔艺,她塑造的“江姐”,成为最
具人气的形象,也是她舞台艺术生涯的一座高峰。孔艺在家排行老三,所有人们都习惯称她
为“孔阿姗”,在嵊泗许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姓名,但“孔阿姗”则无人不知。孔艺在 1956
年出生于嵊泗县嵊山镇,15 岁就被招进当时的嵊泗县文宣队当演员,在 19 岁那年还在文宣
队排演的越剧《龙江颂》中扮演“江水英”,演艺水平不断成熟,1976 年去浙江省艺校进修
学习。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