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20

具体个案研究,更是缺乏。

               2. 诗路文化带及其鹿城诗群的学术研究有待深化
               温州社科界和文艺界对温州山水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早在
           1997 年,由戈悟觉主编的 12 卷本的《瓯越文化丛书》出版,其中第七卷

           《温州古诗选注》和《温州历代词百首》主要反映了温州古诗词的基本概
           况。改革开放以来,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研究也比较多;而宋代“永嘉四灵”、
           明代“白鹿诗社”和民国诗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浙东唐诗之路 20

           多年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温州、鹿城山水诗的整理和研究尚处
           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温州(鹿城)山水诗的历史发展脉络、诗人行迹
           路线、诗路文化遗存分布等,缺乏系统性考证。鹿城作为诗路核心地区和

           中心地带所应有的文化内涵和保护建设价值研究更是薄弱,尤其是古南湖
           (会昌湖一带)巽山区域,戍浦江等瓯江支流和瓯江下游的西洲屿、七都

           涂等岛屿研究则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对积谷山、松台山、海坦山等和南
           塘等的诗韵文化内涵和延伸价值研究,还处于比较零散状态。即便是瓯江
           沿线极具知名度的江心屿,虽有“中国诗之岛”的美誉,但对其诗文的研究、

           挖掘以及有系统地开发利用也远远不够,缺乏诗韵价值的认同。
               3. 诗路沿线固有文化遗产和诗韵品味破坏严重

               由于缺乏前期的研究积累,在“大拆大整”的背景下,诗路沿线的一
           些地方历史文化遗存往往一夜拆改,荡然无存,这为诗路文化的深入挖掘
           和有效保护利用带来极大困难。由于对水乡文化的重要价值缺乏深刻认识,

           没有形成强大的保护格局,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河道被填埋、古
           桥被拆改、古埠头被拆除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水乡相关的不少民俗活动正
           在逐渐消亡。一些河流被填埋,旧城的空间格局被损害,城市与“山水田

           园”相联系的固有和谐尺度遭到破坏,原有的“群山如斗形,华盖气独壮,
           奋身地势高,目极天宇旷”的境况大体荡然无存。鹿城城中的九座小山在
          “混凝土森林”中几乎成了小土堆。随着温州市区沿江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

           形成一道巨型的人工屏障,把鹿城城区与瓯江隔开,塘河重建也隔绝了旧有




           10
           11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