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22

文化精神,突出鹿城作为核心区域的文学地理优势。可以组织推动沿线各

           地从历史地理、文学文艺、宗教民俗诸角度展开“山水诗路”文化遗产家
           底排查,建立“山水诗路”档案库。温州老城区即“斗城”无疑也是重点
           之地,尤其是号称“诗之岛”的江心屿;谢灵运是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上

           无可争辩的“最大 IP”,他在温州留下的古迹及后人兴建的主要纪念性建
           筑物有池上楼、谢公池、谢公楼、康乐楼、谢公亭、谢公岭、谢灵运像、
           澄鲜阁、永嘉谢灵运诗碑廊等,均应充分发挥其名胜古迹作用。当然,历

           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温瑞塘河也应是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点。要在这些
           重要节点精心建设若干个标志性文化项目,以文旅融合的手段将文化资源
           优势巧妙地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高质量地打造成一条串联秀美风光、让

           人魂牵梦绕、展示文化自信的诗路,使瓯江山水诗路成为“诗词鹿城”最
           好的一张金名片,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条古老山水诗路和山水诗路最

           佳旅游目的地。
               2. 分步骤地深入开展诗路文化研究
               当务之急便是对瓯江山水诗路的核心区域、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进行

           深入研究,梳理出诗路文化的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和诗词创作成果图。
           瓯江山水诗路涉及文学、文献学、地理学、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等众

           多学科,要将诗路研究推向深入,必须抓紧组建研究团队和专家智库,从
           历史、地理、文艺、民俗等诸多角度对诗路文化开展系统性的研究,首要
           的研究工作就是利用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和“永嘉四灵”和卢祖皋、“白鹿诗社”有关联的各种资料,创设中国山
           水诗研究基地,努力理清山水诗路产生与发展的史脉、文脉并高质量地编
           纂出版相关专著;同时,加强对山水诗路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开展与山水诗关系密切的温州戏剧、书法、绘画、音乐、民俗、陶瓷、园
           林等专门史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作为山水诗路建设的学术支撑。
               3. 开展具象诗韵和文旅项目链接研究

               物化情味诗韵,是传统文化实现产业项目化的可取途径,尤其于诗词




           12
           13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