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17
岁月的怀念,也由此可以考量其作品艺术性,对于扩大鹿城及风物名胜的
知名度,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灵”诗派作为主要产生在鹿城,并盛行在鹿城达二十余年,留给
鹿城的作品更是一个巨大数目。据陈增杰点校《永嘉四灵诗集》(两浙作
家文丛,浙江古籍出版社)收录诗作,计:徐照 259 首、徐玑 164 首、翁
卷 138 首、赵师秀 141 首,共 702 首。他们“寻绎遗绪,日锻月炼,一字
不苟下,由是唐体盛行。”并酝酿和开启了“江湖诗派”,其文学评价和
历史地位绝不可低估,所留下的大量诗作,如《乡村四月》《南塘即事》《约
客》《登富览亭》等,为历代颂扬,带给人们无穷的艺术魅力。
(4)明代中后期:以龙膺、王叔杲、何白、王光蕴等为代表的“白
鹿诗社”诗人群,包括王叔果、王叔杲、姜准、柯荣、侯一元、侯一麟、
方日升等一大批朝野人士,以及同当时文化中心的吴中著名士人王世贞、
王樨登、屠隆等人,均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话题。其活动中心也大体
在鹿城区域的东山书院、中山书院、华盖山、墨池坊玉介园、县治中心等,
其人数、诗作和创作延续,更是庞大和持久。近年来出版的《王叔杲集》《何
白集》《王季中集》《侯一元集》就是明证,很值得深入研究,来扩充鹿
城诗文的历史内涵。
(5)晚清民国时期:主要以林鹍翔、冒广生、张宗祥为代表的永嘉
词人祠堂丛刻活动群为主体,开展创办《瓯风》地方文献刊物,瓯社(慎社)、
南社温州社员们,组织诗词雅集吟唱,形成了颇具影响的地方诗人群体,
创作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作品。其持续期间,可从晚清民国
20 世纪初延续至 20 世纪 80 年代。其作品数量和诗人群体的诗坛地位以及
影响力也不可低估,涌现出王毓英、梅冷生、刘景晨、吕渭英、陈仲陶和
夏承焘等重要诗人。如:1925 年重阳后两日,温州城内的华盖山上,诗人
们在举办“永嘉诗人祠堂”秋祭。参加这次秋祭的人员有当时浙南地区最
高行政长官、瓯海道尹张宗祥,文人雅士朱鼎新、刘项宣、王家驹等人,
大家纷纷赋诗,兴致无穷。席间老者周仲明提议,南边的积谷山上石头非
特
稿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