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19
化活动类等项目,梳理千年古城、山水田园诗源、南戏风情、永嘉之学、
百工百艺、红色浙南等六大文化主题,凝练彰显“千年东瓯国·诗画白鹿城”
的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文化高地,实现瓯江山水诗路串“珠”成链等新格局,
突出诗韵,彰显诗格,体现意境,落实文旅效应。
二、立足鹿城,检视当前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存在问题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融入温州市诗路文化带建设范围,近
期鹿城区公布《鹿城区瓯江山水诗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根据《计划》,鹿城将深入发掘瓯江山水诗路特性,依托温州“山水斗城”
的历史文化底蕴,做好“名城”旅游大文章。将“山”(老城区郭公、海
坛、华盖、积谷、松台五山,景山、吹台山、大罗山等)、“屿”(江心屿、
七都岛)、“城”(华盖山城墙遗址、朔门城墙遗址、谯楼遗址)等、“街”
(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建筑)、“井”(二十八宿井)、“馆”(名人纪
念馆、专题博物馆等)、“食”(以瓯菜为主的特色美食)等资源加以串
联整合,持续形成以集中展示鹿城历史文化为目的地的古城诗韵探索线和
景观旅游线。但是,目前人们对瓯江山水诗路及其文化带理解,对瓯江下
游沿线和温瑞塘河沿线,以及山、屿、塘、水等自然方位确定和城、街、坊、
井等文化内涵的界定和梳理,无论从学术研究水平和实地调研深广度方面,
都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问题。
1. 瓯江诗路文化带及其鹿城本位的社会认知明显不足
总体上看,沿线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瓯江山水诗路的认知,停留
在“知道有这么一件事”上,对当地如何参与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茫然。
尤其对鹿城作为主要的人文核心区域的认知、诗歌地理和方位的把握更是
无所适从,往往将凡是涉及鹿城的诗词归入其中范围,并且对作为中心诗
群的理解和建设更是无从下手,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极低,
瓯江山水诗路这一名称的重要价值也被严重低估。对涉及的诗人、诗派的
特
稿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