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21

风味,山水田园诗所指向的自然审美和文化艺术价值受到一定限制和影响。

                       4. 诗路文化项目传承与建设缺乏诗意情味
                       近些年从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的角度来看,一些项目缺少形
                  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载体和核心内容支撑,角度不对接,重点不突出,亮

                  点不耀眼,特色不鲜明,也往往缺乏具象化诗情画意的类型产品,文化价
                  值实现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文化与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促进和共同
                  发展的格局。有的诗路文化项目是原有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项目的临时拼

                  凑,不仅缺乏诗意,还有对现有山水格局的破坏,甚至弄巧成拙。

                       三、立足诗韵,构建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及“鹿城中心诗群”建议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里有美丽的乡愁与远方,让诗路串起乡愁与

                  远方,既是历史的呼唤,更是当今时代的命题。诗路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巨
                  大的系统工程,不可操之过急,更需要以敬畏心和使命感来做实、做美,
                  这既是对古人青睐山水的回馈与致敬,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当前,鹿城区推进瓯江诗路带建设,要结合鹿城千百年诗韵历史积淀,立
                  足鹿城真山水里的诗意画境,让人们体味在山水中享受如诗如画般浪漫生

                  活和人生境界,可将瓯江“沿线的名山大川、知名景点串珠成链,变盆景
                  为风景,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让人民群众看
                  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更多的诗词作品进入景区,丰富景区

                  文化内涵,让游客有诗可观、有诗可赏。也可规划山水诗小镇、山水诗村
                  的建设,重塑和再现具有诗意的场景与居所,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互动,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1. 突出鹿城核心文学地理优势特征
                       鹿城要利用中国山水诗发祥地的先天条件,在瓯江沿线的核心区域深
                  度挖掘山水文化底蕴;要挖掘、研究和弘扬、开发谢灵运“山水诗起源地”

                  与“唐诗之路的终结地”以及“永嘉四灵”“白鹿诗派”等的诗韵内涵和


                                                                                     特
                                                                                     稿
 11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