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鹿城史志》二O二二·春夏(总第十七期)
P. 23
文化的落地推动,以文化项目将山水诗词具像化在实景里,更为讲究具象
化实施的策略和方案。山水诗路不仅是兴盛在笔墨间,更要凸显在实景里,
这就需要诗路具体“物化”。瓯江山水诗路虽然贯穿整个浙南地区,但重
点应在区域文化鲜明、经济实力较强、人口空间聚集、辐射带动明显的鹿
城区域,以文化项目形式将山水诗具像化在实景里,打造诗路文化高地。
4. 山水田园与城区乡村同构衔接
诗路文化带虽然以山水诗来命名,但完全可以延展到相关的山水文化,
包括山水诗、山水赋、山水游记、山水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还应该
吸纳与山水诗紧密关联的田园诗等。从地域上,从城区三十六坊、九山、
塘河等,继续向乡村的仰义、丰门街道、藤桥街道和山福镇等区域拓展延
伸,挖掘诗词存量,提升地域文化含量,增加田园风情诗趣;并积极探索
让文化艺术进入乡村,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实践。可以在山水诗路文化带
中尽量吸引文化探索者、优秀艺术家,特别是学有成就的本籍文化学者、
文学艺术家参与,通过引领,能使当代人“进入”古代,感受“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田园生活方式。
5. 保护诗路沿线文物古迹形态
在“三普”名录基础上,对诗路沿线的交通遗迹(古驿道、古桥、古道、
古渡口、古堰坝等)、名士居所遗迹(古建筑、古书院、宗祠、家庙等)、
佛宗道源遗迹(古寺、古观、古庙、古塔等),以及相关的可移动文物和
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保单位,要进行及时
抢救修缮,最大程度地保护诗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而
天然形成的以江心屿、积谷山、华盖山、松台山、南塘和藤桥、山福等为
中心点的诗路带大圆圈,彰显着鹿城作为瓯越文化核心区域的包容开放的
鲜明特征,值得重点关注建设。鼓励诗路沿线县(市、区)建设专题博物馆、
非遗展示体验场馆等,支持各级博物馆设计和布置诗路文化主题展。
(本文系鹿城区档案馆社科课题成果)
特
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