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4 - 教育志(一)
P. 344
民国时期,全省中小学除按规定比例于经常教育费内提取部分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
外,尚陆续增拨有部分专款用于添置仪器设备。学校仪器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尤以各省立中
等学校为优。民国22年(1933年),省立杭州高级中学,除理化教学仪器外,尚配有显微镜20
余台,可满足2人1组之生物实验所需;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则配有实习渔轮1艘,教学仪
器300余件,电影放映机1台,标本100余件;由富绅资助创办的定海公学也配有显微镜等教
学仪器,且中学部、小学部均有钢琴配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万余元。但于农村学校,尤其
是农村小学而言,教学器具则仍显短缺。民国29—1年,浙江省于省教育经费和中央补助经
3
费项下划款130万元,民国32—3年又列支211万元,先予充实中心国民学校的仪器设备条
3
件,再推及所有国民学校。但用于中等学校,特别是省立中等学校添置仪器设备的费用仍为
拨款重点。民国29年,在省总预备费项下拨款为初、高中购置理化仪器;民国30—2年,又
3
于省立学校各年度预算内增列特别购置费;民国33年,在积谷变价款内核拨省立中等学校普
通设备费440万元、省立职业学校生产实习设备费330万元;民国34年,又在积谷变价款内
拨发省立中等以上学校设备费2040万元、医学卫生设备费1020万元,同时核拨县立、私立中
等学校科学设备费3200万元、医学卫生设备费1600万元,省立、县立、私立职业学校实习设
备费480万元,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医卫药品,分发各学校使用。
抗日战争时期,应战时所需,浙江各地师生自制教具渐成风气。民国33年(1944年),第九
行政督察区(处州)曾由各县政府或学校分别主办自制教具展览会,其时内迁于处州境内的湘湖
3
师范、锦堂师范、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杭州私立树范中学等校也均有自制教具展出。民国36—7
年,省教育厅所属的小学理化仪器教具供应所也曾有自制小学理化仪器及教具,供省内学校所
用之举。但因资金有限,尚不能普遍分配。两年间,所供仪器及教具计甲组160套(含自然26
种、算数4种、美术1种、语文1种、体育2种),乙组30套(所含种数比甲组少1/3)。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20世纪50—70年代
1952年,据省文教厅的普查情况,全省小学、中等技术学校“仪器设备普遍感到缺乏”;直
属县、市和5个专区的125所中学中:有72所“缺少仪器设备”“个别学校理化仪器全无,生物
科仪器全无的更普遍”,0所学校“标本及挂图残缺不齐”;5所中等师范学校中,有16所理
2
3
化仪器不足,6所短缺显微镜、标本等生物科仪器设备。其时国家经济极为困难,但为保证教
学所需,各级人民政府仍安排一定经费予初、中等学校购置教学仪器。1953—957年,全省
1
用于购置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的费用约占教育事业费总数的6.18%。各地学校则继续保持
自制教具之风,以弥补教学仪器和教具之短缺。绍兴中学原仅有一套示教实验仪器,至1954
年上半年,各种示教实验仪器大多已增至2套以上;学生分组实验仪器,除电动机等少数设备
只有4套外,一般均有8套以上,电铃、电镀、电流磁效应等实验仪器则有16套以上,基本可
满足学生分组实验所需。同时,该校自制教具也达638件之多,去除材料、工具费后,净值可
达7000余万元(旧币),除解决本校教学所需外,尚先后两次共调出173件予其他中学。省教
育厅于1954年8月发出通报,向全省推广了绍兴中学的做法。许多中等学校自制教具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