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7 - 教育志(一)
P. 367

人自办的第一所私立中学堂。是年,又有衢州知府世善将西安县求益书院改办为衢郡中学



                                  堂,嘉兴知府刘毓森在府治鸳湖书院原址增建学舍创办嘉兴府中学堂,金华知府继良将金华


                                  县丽正书院改办为金华府中学堂,湖州府在府治爱山书院原址创办处州莲城书院、台州三台



                                  书院也分别改办为崇正学堂和三台学堂。



                                           2.癸卯学制颁行后的推进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1904年1月),癸卯学制颁行,学堂有官立、公立、私立之分,并规



                                  定中学堂修业年限为五年,学堂名称也渐趋规整、统一。光绪二十九年,严州知府黄书霖将府


                                  治所在地的六睦学堂改为严郡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处州崇正学堂更名为处州府中学堂;



                                  奉化县于告成寺原址创建的凤麓学堂与龙津学堂合并改称奉化中学堂。光绪三十二年,温州



                                  府学堂改称温州府中学堂;台州三台书院更名为三台中学堂,次年又改称台州府中学堂;慈溪


                                  县于慈湖书院旧址创办的慈湖中学堂,也于同年改称慈溪中学堂(宣统二年又改为小学堂)。



                                          至光绪二十九年底,全省11个府均已办有或官立、或公立、或私立的中学堂。此后,虽有



                                  部分学堂因办学条件受制而举步维艰,如徐锡麟、杜亚泉等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闰五


                                  月发起创办的绍兴越郡公学,因经费不足,首期学生毕业后即行停办,但全省中学堂的发展仍



                                  呈不断推进之势。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省内又有一批中学堂先后问世。举其要者,有黄


                                  岩县新桥士绅管穰、王赞扬等捐款将扶雅书院改办而成的私立扶雅中学堂,乐清县士绅洪济



                                  琳创办的乐清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并入温州府中学堂),平阳县刘绍宽创办的平阳中学堂,



                                  嵊县创办的县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即1909年停办),奉化县班溪创办的剡源中学堂,海宁州


                                 举人朱宝缙创办的海宁州中学堂(于宣统三年停办),江山知县李钟岳将文溪书院改办而成的



                                  江山中学堂(光绪三十四年改办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台州黄蒸云、陶祝华等人获准将临海县


                                  椒江小学堂改办而成的椒江中学堂(于宣统三年停办)。据宣统元年浙江省学务公所《第一次



                                  浙江教育统计图表》所示,光绪三十年,全省计有中学堂14所,在堂中学生618人;光绪三十



                                  一年增至16所,在堂中学生693人;光绪三十二年增至26所,在堂中学生1583人;光绪三十


                                  三年又增至30所,在堂中学生2095人;光绪三十四年仍为30所,在堂中学生2256人;宣统



                                  元年减为23所,其中官立15所、公立5所、私立3所,在堂中学生共2430人,计有教员



                                  241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原有11所府中学堂的经费均改由省税支给。宣统二年



                                  (910年)九月,省谘议局决定,“本省各府设立一所中学堂,并以序数命校”,据此,各府中学
                                    1


                                  堂均按所在府在省内的排列序次分别改称为“浙江官立第×中学堂”。


                                           3.早期外国教会中学堂



                                          鸦片战争后,宁波、温州先后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外国传教士随之纷纷来浙传教并通过办


                                  学以扩大其影响。以宁波为先,随之杭州、嘉兴、湖州、温州等地也相继出现外国教会办的学



                                  校,开始时多为小学程度,逐步发展为兼含小学和中学程度甚至大学程度的学校。基于当时


                                  民众对西人办的学校颇多反感,故初时洋学堂的规模普遍较小,名称也极不统一,有称学塾



                                  (私塾、女塾、义塾)的,有称书房的,有称学堂的,也有称书院的。



                                          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学部通知,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学堂“无庸立案”,对其学生
   362   363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