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教育志(一)
P. 46

广文馆博士郑虔被贬谪至台州任司户参军,即在州治临海开设学馆,吸收民间子弟入学,并亲



                                 自掌教,使台州一带民俗日淳,士风渐进。五代吴越国治浙70余年间(907—78年),曾建国
                                                                                                                                                                                   9


                                学,聚图集,并在淳安县境内设有书院,称上贵精舍。北宋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范仲淹任睦州


                                和越州知州、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期间,均主张广设学校,发展地方教育。北宋仁宗康定元年



                                 (040年),胡瑗主持湖州州学,主张“敦实学”,培养明体适用人才,在州学内设经义、治事二
                                   1

                                斋,被认作是州学楷模,朝廷曾派人到湖州“取其法以教太学”①。北宋后期,经济重心南移,



                                两浙大地渐成全国最富庶地区,其时两浙路所辖14州中,位于浙江境内的11州已普遍设有


                                州学,所辖65县,有59县已设县学。境内所设书院也影响日广,浙东四明庆历五先生(杨适、



                                杜醇、王致、王说、楼郁)、浙南元丰太学九先生(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戴述、沈躬



                                行、蒋元中、赵霄、张辉)曾分别在书院传播理学、洛学与关学,均在当时极具影响。咸平二年


                                 (99年),又有石待旦在新昌县创办石溪义塾,并亲自掌教。石溪义塾分设上、中、下三书堂,
                                   9


                                使就学者可随学业进步依次递升,颇类后世的教育规制。



                                         宋室南渡后,中原望族与百姓大规模流迁至东南地区,杭州并于建炎三年(1129年)由行


                                在所升为临安府,又于绍兴八年(1138年)被定作南宋京都,浙江遂成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心。教育也随之进入兴盛时期,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画学、医学等中央官学相继在临



                                安(今杭州)建成。其时,浙江境内的行政建制为5府6州领66县,全境官学除原有11所府


                                 (州)学、59所县学外,又新增钱塘、仁和、嘉兴、新昌、建德、庆元6所县学,除西安县(今衢州



                                衢江区)尚无县学外,地方官学已覆盖全浙。各地书院也呈林立之势,已在51个县内设有书


                                 院近190处,其中婺州丽泽书院、湖州安定书院、衢州柯山书院和清献书院、越州稽山书院、睦



                                州龙山书院等均位属全国20余所著名书院之列。各地书院常有名儒讲学(朱熹即曾多次来



                                浙,在10余所书院演讲程朱理学),并渐有学派之兴。以鄞县人高闶与明州淳熙四先生(舒


                                璘、沈焕、袁燮、杨简)为代表的四明学派,以永嘉县人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为代表



                                 的永嘉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均属浙江境内兴起的著


                                名学派。各学派既在学术思想上独树一帜,又互相交流补益,对推进地方教育大有裨益,遂使



                                浙江于其时即已有人文之盛一时冠于全国的美誉。



                                         与官学、书院兴盛相同步,南宋时期,浙江民间学塾亦呈繁盛之势,“村里学童竞习歌诗”,


                                不乏颇具规模、教学精良者。两宋更迭时期,嵊县周瑜所建渊源堂义塾即为此中代表。该义



                                塾辟有富学、辉声、集彦、擢秀、恢义五斋,另有细论堂、蕴秀轩、同襟馆和兰馨室,规模宏大,并



                                 曾延请状元王十朋(乐清人)为塾师,台州、温州、金华一带慕名前往求教学子甚多。


                                          教育的兴盛使浙江人才群涌,终南宋一代150年间,计有浙籍人物200余人于《宋史》



                                列传。



                                         自元迄清,浙江教育除中央官学被废外,余均维持旧制。地方官学设置虽随历朝地方行


                                政建制变迁而异,但府有府学、县有县学的格局始终未变,唯随行政建制变更而略有增补而



                                 已。元代改府为路,府学改称路学,并在西安县(今衢州市境内)增建县学,使县学设置空白得







                                       ①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选举志》。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