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8 - 教育志(一)
P. 478

续表4
























































                                        资料来源:据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2010年认定公布的省艺术特色学校名单。



                                        说明:表中的省级艺术特色学校主要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也包括部分高中段学校在内。







                                          七、学校劳动技术教育







                                          (一)劳动技术课教学





                                          1.民国时期


                                         小学按规定设有手工科(后改为工用艺术科、工作科、劳作科),以简易手工、农事、工艺及



                                家事等方面知识为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课内完成一定主题的手工制作或简单的劳动。但



                                省内各小学常视本校的师资、设备条件而决定是否开设。初中各年级则设有手工科(女子中


                                学为家事、缝纫、园艺科),对学生进行有关生产劳动的教学和训练。民国18年(1929年)起



                                改为工艺科,民国21年后又改为劳作科,分设工艺、农艺、家事等课程。各校均因校制宜,确



                                定具体的劳作训练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省中小学均未设劳作科,而是在各科教学中通过实验、实


                                 习、参观等途径,使学生理解一般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与最简单、最基本的生产工具使用方



                                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课外生产劳动,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1955年9月起,按教育部新颁的《小学教学计划》规定,全省小学各年级均增设手工劳动


                                科,包括手工制作与劳动两方面内容,每周各安排1课时教学时间。1957年秋季起,又按教



                                育部规定,农村及城市郊区小学的五、六年级均增设农业常识课(每周1课时),初中则在初三


                                年级增设农业基本知识科(每周1课时)。1958年后,生产劳动被列为全省中小学的正式课



                                程,自小学中年级起,学生每周安排有2~4小时劳动时间,劳动内容包括校内公益劳动、农业



                                社农事活动、校外公益劳动。其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学生劳动时间大多远超规定,中学生
   473   474   475   476   477   478   479   480   481   482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