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1 - 教育志(一)
P. 481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校办企业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制完成社会化,中小学勤工
俭学内涵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其“聚财”意义渐被淡化,“育人”功能则更加凸显,并被纳入素质
教育轨道。其时,全省各中小学校普遍注重建设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意识培养
与劳动技术教育则为基地活动的重要内容。
2006年开始,全省各地按照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结合当地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特
点,兴起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潮。基地类型按其建成方式包括:()对原有勤工俭学劳
1
动基地,以调整、联合、重组等方式改造而成的综合实践基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包括
2
布局调整中被撤销的学校、校办产业、职业教育设施等,改建而成的实践基地;()由地方政府
3
通过划拨、租赁、购买等多种方式新建或扩建、改建的实践基地;()以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参
4
与共建的实践基地;()由社会资源、人文景观整合而成的实践基地;()农村学校因地、因校
6
5
制宜,所建以蔬菜基地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至2010年,全省中小学已建各类学生实践基地
860个,每年接纳学生实践近400万人次。在各种基地中,有28个为独立建制的综合性素质
教育实践基地,即一般以县(市)为单位建立、独立建制、具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当地中小学校
开展素质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的综合性基地。奉化市滕头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即属此类基地。
该基地设有爱国主义、科学普及、生态环保、国防教育、磨难拓展、劳动技能6大教育体系,并
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设计有100余项可供选择的实践活动项目。
独立建制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因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各校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已成为浙江省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
八、素质教育保障措施
20世纪80年代,基础教育在加快发展速度同时,也出现了以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片面
追求升学率”现象,并由此引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个性和创新能力发展
被束缚等问题。随即兴起了“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的讨论,并逐步形成了“素质教
育”概念。最初,素质教育仅仅为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而提出,后发展为针对偏重考试、
注重分数、以升学为目标的旧有教育模式(被称为应试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关注体育、艺术
能力和多元智能培养的教育改革方向;最后定格于着眼提高民族素质,让学生能发挥个人潜
能,各展所长,并形成良好品格的教育新模式。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
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
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
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此后,国家又屡屡强调:“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
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
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浙江省自1995年起,即致力于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将此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措施。1997年,省政府办
公厅印发《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通知》,省教委也先后印发了《关于当前加
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贯彻国家教委文件精神,规范我省当前义
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意见》,并成立了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工作指导小组。本年3月,确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