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教育志(一)
P. 74

建学宫,为浙江省县学之始。东晋太宁二年(324年),永嘉郡建郡学,则为浙江省州府学之



                                始。至唐代,浙江已建有湖州、明州、越州、衢州、处州5所州学,富阳、新城、象山、诸暨、余姚、



                                嵊县、松阳、乐清8所县学。至宋代,则已基本实现州府有州府学、县有县学。




                                          (二)私学





                                         由私人所办,名称与规制不一。浙江的私学兴起甚早,据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自述,东汉



                                建武十一年(35年),上虞已有规模可达“小童百人以上”的书馆。元和三年(86年),其弃官归



                                里后,亦一面著述一面收徒讲学。东汉永元二年(90年)前后,会稽太守张霸推行教化,“习经


                                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同期,江夏太守宋辅弃官隐退居越,于种山(今绍兴府山)南之白



                                楼亭立学教授。三国、两晋、南朝时期,曾有大批名儒至浙江避乱隐居,授徒讲学。南朝宋齐


                                 间(420—02年),太末(今衢州)人徐伯珍隐居九岩山设学,受业者千余人。武康沈麟士隐居
                                                   5


                                吴羌山讲学,从学者百余人,各营屋宇依其侧,故时有“吴羌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城市”之



                                语。又有盐官人顾欢,于嵊县开馆授业,门生常百余人。贺蒨、贺琛伯侄亦先后在山阴(今绍


                                兴)乡里授徒,“四方问业者三千人”。自唐代以降,浙江私塾更其兴盛。诗人元稹任浙东观察



                                使兼越州刺史时曾言:“予于平水市中(原注:镜湖傍草市名),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



                                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①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新昌县石渥、石待旦父子创


                                建石溪义塾,亲自掌教,“四方之士,不远万里,赢粮笥书,及门而受业者麇至”②。自咸平二年



                                至庆历二年(999—042年),在义塾就学者数百人。两宋更迭时期,嵊县周瑜建渊源堂义塾,
                                                                     1


                                塾内辟有富学、辉声、集彦、擢秀、恢义五斋,另有细论堂、蕴秀轩、同襟馆和兰馨室,规模宏大,


                                 曾延请乐清状元王十朋为师,台州、温州、金华各地学子负笈景从。从南宋到元、明,学塾续有



                                发展。南宋初年,金华吕祖谦之祖父吕黸中建吕氏家塾,供族中子弟就学,吕祖谦曾著有《吕



                                 氏家塾读书记》记之。陆游曾在其《秋日郊居·儿童冬学闹比邻·注》中对越地学塾有所注


                                述:“冬学: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村书:《杂字》《百家姓》之类”。南宋景定二年



                                 (1261年),东阳蒋沫创建横城义塾,曾聘状元方逢辰为师。元大德六年(1302年),诸暨方谥



                                建白门义塾,延请吴莱、柳贯为师。明正德元年(1506年)上虞下管徐文彪辞官回乡,因“念乡


                                族之窘于脯修者,无以教子弟”,在家乡方山脚下创办方山义塾,并助学田作为办学之资。万



                                历年间(1573—620年),金华湖田创办下塘精舍,延请名师讲学,生徒中举多人。清代大力
                                                               1

                                兴办义学,朝廷下令礼部,京师暨各省、府、州、县设立义学,规定义学由府、州、县监督管理,酌



                                情给学童予费用,每年须向学政报送师生名册。由此,浙江各地城乡遍设义学,其中诸暨县在



                                清代创设的各类学塾就有700余所。各县都有一批学产较多、规模较大的义塾。学塾多数教


                                文,亦有教武的。嵊县后宅村武书房生员以习武为主,学文为次。会稽县孙端嘉读书屋亦设



                                有文、武两科。












                                       ①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第五十一《白氏长庆集序》。


                                       ②  《绍 兴市志》第三册第三十三卷《教育》第一章《府学书院学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2页。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