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教育志(一)
P. 80
表76-1-1-2 历代浙江籍进士分州府人数统计
单位:人
资料来源:清代进士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第二十六编《考选谱》,其余各代进士据雍正《浙江通志》
卷一二三至卷一四六《选举》。
说明:(1)宋代右榜进士系武科。(2)州、路、府领县归属以历代辖区建制为据。
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对于民间的读书风气,起到相当的
推动作用。明清两代,浙江各县官学的生员名额大多在数十人之数,而接受教育的童生人数,
则要比县学生员人数多出很多倍。仅仁和县唐栖一镇,“解句读、服青衿者已百人”①。清代
中期,一般农家子弟入学读书,已非罕见现象。嘉庆、道光年间,湖州府南浔一带的农民子弟
多入村塾,“三载省仿帖,约略得笔记”②;在双林一带,“乡民习耕作,男子七八岁亦从师读书,
有暇则斫草饲羊,或随父兄作轻便工”③;杭州府城外的河渚,则“子弟就塾,率十五岁罢就
农”④。
另一方面,则使学校教育逐步失去独立地位,成为科举的附庸。明代之前,学校只是为科
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至明代,进学校则是科举的必由之路。自明代始,进入州(府)县学
就读须通过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3个阶段。院试合格者方能分配至各州(府)县
学,称为生员。州(府)县学生员通过由各省提学官举行的岁考、科考两级考试后,科考成绩列
一、二等(共分六等)者,称科举生员。另可通过学校选拔成为贡生,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
① 〔清〕《唐栖志》卷一《志图说十二》。
② 〔清〕《南浔镇志》卷二十一《农桑一》。
③ 〔清〕《双林镇志》卷十五《风俗农》。
·
④ 〔清〕孙之马录:《南漳子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