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教育志(一)
P. 83
可升入内舍。内舍生经过两年学习,凡私试、公试均合格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再经过两年
学习,经考试合格者可予毕业。按此种“积分升补”之法,学生至少需就读5年方能毕业。太
学考试非常严格,能按时升舍,并如期毕业者仅为少数。宋制20岁以上入太学,学生往往要
在太学学习八九年,有的甚至长达15年之久才能毕业。太学毕业由国子监颁发证书,时称
“监牒”。太学毕业生按成绩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生,相当于进士及第,由朝廷直接授以官
职,其成绩最优者,由皇帝亲自召见,亲授官职,依科举出身之状元体例,时称“释褐状元”。中
等生可以免礼部试,其地位和进士同。下等生以及经学校特许的优秀内舍生和个别才华出众
的外舍生可不经乡试,直接参加进士考试。
(四)太学规模
初期仅以300人为额。绍兴十六年(1146年),增太学外舍生额至千人。南宋中叶后,学
生名额增至1636人,其中上舍生30人,内舍生206人,外舍生1400人。诸生衫帽装束齐整,
出入规矩森严。朝廷所给学廪动以万计,日供饮膳,平均每生约为十贯(每贯千钱)。
(五)太学考选
太学考选采用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初沿袭北宋“州学升贡”考选法选拔生员:县
学学生经考试选入州府学,各州府学每3年一次考选合格生员参加太学入学考试。绍兴十三
年(1143年)高宗朝首次考选,四方士子报考太学的有6000余人。因考生过多,考场难以容
纳,遂有“裁节”名额之议。为平衡州郡应试人数,绍兴二十三年,以上郡20人、中郡15人、小
郡10人之标准,将应试名额分配至州郡。隆兴元年(1163年),又规定各州参加太学升学考
试名额,只能是省试落第者的1/10~2/10。乾道年间(1165—1173年)对考选办法作了改革,
增辟“混补法”,即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后,所有落第举人可以参加太学的升学考试,合格者补
入太学。此路一开,考生骤增。乾道二年(1166年)混补考试时,赴京赶考者超过3.7万人。
太学入学考试在春秋两季进行,考试分三场。第一场考《论语》《孟子》等经义,第二场考诗赋,
第三场考时务。三场之中以第一场最为重要。考生录取成绩分4等,第一等为优,插入上舍
就读,第二等插入上舍的下等,第三等插入内舍,其余为第四等,插入外舍为外舍生。太学考
生虽多,但录取名额却较少。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000人报考只录取了300人。此后除
6
嘉定十四年(1221年)前后略有增加外,一般录取名额仅为考生的5%左右。
(六)太学教学
南宋太学的学习内容以儒家经书为主,以《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为教本,《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亦列入课程,并兼习诗词赋策。因学生数增多,远超北宋太学规模,
故教学由以往的个别问答口授方式,渐次改变为大班授课形式,学生学习以听课与自修相结
合。南宋太学初立时,定学规的太学司业高闶系胡瑗(曾执教湖州州学,创立“湖学”)的第三
代传人,而“湖学”则于北宋庆历年间被朝廷钦定为太学所取之法。故南宋临安太学仍沿袭不
变,保持着胡瑗的教学方法特点:一是注重实务,学以致用;边防、水利、民政等实务尽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