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教育志(一)
P. 85
定以100人为额,其中外舍生70人,内舍生20人,上舍生10人。学生待遇和太学同。
武学的行政学官由太学祭酒兼任,掌教的武学博士和学谕入选,起初皆为文臣,后又皆为
武臣。绍熙元年(1190年)后则采纳右谏议大夫何澹之建议,以一文一武配置武学博、谕。以
下又设置学正1员兼学录,掌仪1员兼司书,直学1员兼司计。学生斋舍设6斋,分别命名为
“受成”“贵谋”“辅文”“中吉”“经远”“阅礼”,每斋均置斋长、谕各1人。
武学的学习内容以历代诸家兵法及步、骑、射等术科为主。学习3年,按考试成绩确定等
第,不及格者须于隔年再试。考试分弓马、文字两场分别进行。武学毕业生凡愿从军者,殿试
第一名同正将,第二、三名同副将,其他为准备将。从军后,立有军功,或人才出众者,可以特
旨擢用。
五、画 学
画学是宋代培养绘画人才的学校,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创设。“画学”之称系比照
太学而来,其时与书学、算学、医学等并列,均为太学的分支。南宋绍兴年间(1131—162年)
1
于临安东新门外(今杭州望江门内),南山万松岭麓的富景园前建立画院,并基本沿袭北宋
传统。
画学考生有士流与杂流(主要是民间画工)之分。入学考试内容分为经义和画义两大类。
经义考试规定:士流考大经(《诗》《礼记》《周礼》《春秋左氏传》)或《论语》《孟子》之经义,杂流
则诵小经(《论语》《孟子》《孝经》)或读律考,具体的评定由太学负责。画义,即绘画术科考试,
具体的评定由画学负责。考试合格者,得以入学进行系统学习。
画学的课业包括文学、书法、经义、画义等。在画义方面又有专门的分科供不同的学习方
向选择,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并修《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书。读
《说文》,则令书篆字,解音训;其他三书皆用问答法教学,以观察能否通达画意。皇宫内的珍
贵名画,也常供学生观赏、临摹。考画以不仿前人,所画人、物的情态、形色自然,笔韵高简为
上品。
画学学生仍分士流、杂流,各有不同的学习、生活场所,并实行“三舍法”升补制度,即初入
学者为外舍生,不限名额;经考试合格者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再经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
100人。上舍生学而优者,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直接由主判官及直讲举荐,经中书省考察,取
旨封官。
六、医 学
南宋医学建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校址在杭州通江桥北,又名太医局。其主要职责
是为朝廷培养太医。学生编额为250人,其学费和生活费由政府负担,称“斋生”。学校制度、
学生规范礼仪等均效法太学。
学校分设方脉、针、疡等9科。每科设教授1人,由翰林医官担任。方脉科的教学内容包
括大、小二经,大经为《素问》《难经》《脉经》;小经为《巢氏病源》《龙木论》《千金翼方》。针、疡
二科,则减去《脉经》,增加三部针灸经。教学中并较多地运用医药学名著、插图解说、法医学